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0:03
张霞
涿鹿县中医院
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治疗手段,但透析中低血压(IDH)却像潜藏的 “隐形杀手”,发生率高达 20%~50%。这种在透析中或透析结束后 30 分钟内出现的血压骤降,不仅会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透析中断,威胁患者健康。掌握科学的应对与预防方法,对提升透析安全性至关重要。
先辨信号:低血压的典型表现
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反应的临床表现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较为隐匿,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保持高度警惕。从症状严重程度来看,轻度低血压反应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面色苍白无华、皮肤湿冷多汗、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乏力、频繁打哈欠、腹部隐痛等非特异性不适;中度低血压症状则更为明显,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心慌心悸等循环系统症状,视觉障碍进一步加重,且在体位改变如站立时所有症状都会显著加剧;最为严重的低血压反应则可能引发意识障碍、四肢肌肉不自主抽搐、括约肌失控导致二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突发性晕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出现上述何种程度的症状表现,患者本人或现场陪护人员都应当立即向医护人员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即时处理:三步快速应对
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等低血压征兆时,必须严格遵循"停减超滤—调整体位—补充容量"的标准处理流程。首先,医护人员应当立即暂停或显著降低超滤速率,这是因为过快的液体清除会直接导致循环血容量骤减,这是控制血压继续下降的首要措施。其次,需要迅速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头低足高位(具体操作是将床头降低15°~30°,同时相应抬高床尾),这种体位改变能够利用重力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有效增加心脏前负荷,改善重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血液灌注,从而缓解因脑供血不足引发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最后,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后给予容量补充治疗,常规做法是快速静脉输注0.9%等渗生理盐水100~250ml,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也可酌情给予口服含糖饮料以帮助提升血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经过上述系统处理后患者血压仍持续偏低,则必须立即报告主治医师,根据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升压治疗,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必要时果断终止本次透析治疗以确保患者安全。
追根溯源:揪出诱发危险因素
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诱因才能精准预防。常见因素包括:超滤量过多或过快,超出身体代偿能力,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透析液温度过高(超过 37℃),会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患者自身心血管功能不佳,如存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透析前服用降压药、进食过饱或饮水不足;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弱,也是高发人群。
科学预防:降低风险的关键措施
预防透析中低血压需从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全流程做好管理。透析前,患者应严格控制体重增长,每周体重增幅不宜超过干体重的 3%~5%,避免因超滤量过大诱发低血压;透析前一餐不宜过饱,避免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且透析前 2 小时内不宜大量饮水;若血压控制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于透析前暂停服用一次降压药。
透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透析开始后 1 小时及超滤速率较快的阶段;可选择低温透析液(35.5℃~36.5℃),减少血管扩张风险;若反复出现低血压,可与医生沟通调整透析模式,如采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等,或增加透析频率、延长透析时间。
透析后,患者应缓慢起身,避免体位性低血压,休息 15~30 分钟后再离开透析中心;透析后 24 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定期复查干体重,确保超滤目标合理。
透析中低血压虽常见,但并非不可控。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做好病情监测、诱因规避和科学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提升透析治疗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维持长期健康奠定基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