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0:24
赵娜
邯郸市第四医院
提到卧床患者的健康风险,很多人会想到压疮、肺部感染,却容易忽略一个“隐形杀手”——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前者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常见于下肢;后者则是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阻塞肺动脉,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据统计,卧床超过 72 小时的患者,VTE 发生率会显著升高,因此掌握科学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先搞懂:为什么卧床患者容易得VTE?
VTE 的发生与 “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 三大因素密切相关,而卧床状态恰好会放大这三个风险点。首先,卧床时患者下肢肌肉活动减少,肌肉泵的 “挤压作用” 减弱,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变慢,血液容易在血管内淤积;其次,手术、创伤、感染等卧床诱因,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的正常保护屏障;最后,卧床期间患者活动量骤减、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或因治疗需要使用某些药物,都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增强,形成高凝状态。三者叠加,让卧床患者成为 VTE 的高危人群。
基础预防:从日常护理细节入手
基础预防是 VTE 预防的 “第一道防线”,无需特殊设备,却能有效降低风险,关键在于通过护理干预改善血流状态。
体位与活动管理是核心。即使是完全卧床的患者,也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比如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屈伸脚踝、旋转膝关节、按摩小腿肌肉,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3-4 次,通过外力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患者病情允许,可适当抬高下肢(角度约 15-30 度),避免膝盖过度弯曲,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的淤积。
生活方式调整也不能忽视。要保证患者充足的饮水量,每天 1500-2000 毫升(在心肾功能正常前提下),通过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预防便秘—— 因为排便时用力过度可能增加腹压,阻碍静脉回流。
机械预防:给血管“加一层保护”
当基础预防效果不足,或患者存在中高危风险时,需借助机械装置辅助预防,核心是通过物理方式促进静脉血流,减少血栓形成机会。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 是临床常用设备,类似 “自动按摩仪”,通过充气套筒周期性挤压下肢(从脚踝到大腿),模拟肌肉泵作用,推动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同时还能激活血管内皮的抗血栓功能。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套筒,确保贴合皮肤但不过紧,每次使用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设定,一般每天累计使用 8-12 小时。
梯度压力弹力袜(GCS) 则适合可轻微活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袜子从脚踝到大腿的压力逐渐递减,形成 “梯度压力差”,持续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选择时需根据患者下肢周径选对型号,且要确保袜子无破损、无褶皱,避免在脚踝、膝盖等部位过度压迫导致皮肤损伤。
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精准干预”
对于VTE 高风险患者(如术后卧床、恶性肿瘤、有血栓病史者),仅基础和机械预防不够,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抗凝药从 “源头” 抑制血栓形成。临床常用抗凝药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低分子肝素是卧床患者首选之一,皮下注射,剂量依体重算,每日 1 - 2 次,安全性高、出血风险低;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注射、服用方便,但要严格按医嘱控制剂量,避免漏服或过量。需强调,抗凝药是处方药,切勿自行使用!医生会综合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出血风险(如是否有胃溃疡、高血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迹象(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尿液发红),异常需立即就医。
VTE 虽凶险,但只要科学预防,就能大幅降低风险。对于卧床患者而言,基础护理是基础,机械预防是辅助,药物预防需精准,三者结合再加上密切的病情观察,才能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的 “防栓屏障”。守护卧床患者的健康,从重视 VTE 预防开始!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