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调理慢性病,中西医可兼得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0:37


朱敬锋

邯郸市肥乡区北高镇中心卫生院

在当今社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这些疾病往往病程长、易反复,单一的调理方式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事实上,中医与西医并非对立关系,在慢性病调理中,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有效的健康守护。

 

从理论体系来看,中西医对慢性病的认知各有侧重,却能形成完美互补

西医注重精准定位病因,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明确病灶、指标异常情况,比如通过血糖监测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借助CT、核磁共振等排查心血管疾病的器质性病变。其治疗常以控制症状、改善病理指标为目标,例如用降压药快速稳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用降糖药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在短期内有效预防疾病急性发作与并发症。

 

中医则秉持“整体观念” 与 “辨证论治” 的核心思想

将人体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慢性病的发生多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以糖尿病为例,中医将其归为“消渴症” 范畴,并非单纯针对血糖指标,而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差异,分为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肾阴亏虚等不同证型,通过滋阴润燥、清热泻火、补肾益精等方法调理全身机能。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认为其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阻滞所致,会采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方剂,并结合针灸、艾灸等手段疏通经络,改善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同时增强机体抵抗力。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调理慢性病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且成效显著

以高血压为例,部分患者长期服用西药降压药后,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下肢水肿等副作用。此时引入中医调理,若患者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中医多判断为肝肾阴虚型,可搭配杞菊地黄丸等中药方剂,不仅能缓解西药副作用,还能通过调理肝肾功能,辅助稳定血压,减少血压波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西医的降糖药或胰岛素能快速控制血糖,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问题,且难以完全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中医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等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可使用生脉散合玉女煎加减,既能辅助降低血糖,又能改善患者的乏力、口干等症状,增强患者的体质,延缓并发症的发展。

 

在心血管疾病的调理中,中西医结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西医的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的同时,若伴有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中医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法,如使用丹参饮、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旧病复发的风险。

不过,中西医结合调理慢性病并非简单地将两种治疗方法叠加,而是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首先,应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通过西医的检查手段明确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又要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和证候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次,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因中西医药物合用而产生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和西药时,应咨询专业的医生,医生会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此外,患者在调理过程中还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生活方式对慢性病调理的重要性。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控制盐、糖、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当运动,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调理慢性病,中西医可兼得。中医的整体调理与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保障。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慢性病调理的重要方向,为更多慢性病患者带来福音。只要患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就能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