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糖尿病肾病患者为什么要低蛋白饮食?每天吃多少合适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3:37


谭文敬

涿州市医院内分泌科

 

 

“医生让我少吃肉,可不吃肉又没力气,到底该怎么吃?” 这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常有的困惑。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肾脏滤过功能会逐渐受损,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需要通过肾脏排出。此时若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低蛋白饮食” 并非 “不吃蛋白”,而是通过精准控制摄入量和选择优质蛋白,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保护肾脏。

 

先明白:为什么肾病要“限蛋白”?

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供身体利用,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则需要通过肾脏排出。健康人的肾脏能高效处理这些废物,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已受损,就像“过滤器” 出现漏洞,无法及时排出过多代谢废物。

若此时仍大量摄入蛋白质,会导致含氮废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加重乏力、恶心等症状;同时,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加速肾小球硬化,就像给受损的“过滤器” 持续施压,使其恶化更快。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若不控制蛋白质摄入,肾功能下降速度会比控制组快 30%,透析时间可能提前 2-3 年。

低蛋白饮食的核心是“减少代谢废物生成”,给肾脏 “减负”,延缓肾功能恶化。但 “低” 不代表 “越少越好”—— 蛋白质是维持肌肉、免疫功能的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会导致消瘦、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因此,“精准控制” 比 “盲目减少” 更重要。

 

不同阶段,蛋白摄入量“分级定”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摄入量需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血肌酐正常):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0.8-1.0 克蛋白质。以 60 公斤的人为例,每天可摄入 48-60 克蛋白质(约等于 1 个鸡蛋 + 100 克瘦肉 + 200 克豆腐)。

中期(血肌酐轻度升高):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0.6-0.8 克蛋白质。60 公斤的人每天摄入 36-48 克(约 1 个鸡蛋 + 70 克瘦肉 + 150 克豆腐)。

晚期(接近透析或已透析):未透析前需严格控制在0.6 克 / 公斤以下;透析后因蛋白质丢失增加,可放宽至 1.0-1.2 克 / 公斤,具体需由医生根据透析方式调整。

计算时需注意:这里的“蛋白质” 指 “优质蛋白”(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而非植物蛋白。因为优质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需求,代谢废物少,利用率高。

 

肉、蛋、奶这样吃,营养又护肾

优质蛋白主要来自鸡蛋、牛奶、瘦肉、鱼虾和大豆制品,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时需遵循“少而精” 原则:

鸡蛋:每天1 个即可,蛋黄可以吃(适量蛋黄不会加重肾脏负担,还能补充卵磷脂)。

牛奶:每天200-300 毫升,选择低脂或脱脂奶,避免高脂影响血糖。

肉类:优先选鱼虾、禽肉(鸡胸肉),其次是猪牛羊精瘦肉,每天50-100 克,烹饪时少油少盐,避免油炸。

大豆制品:豆腐、豆浆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每天可吃100-150 克豆腐,但要避免加工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豉,含盐量高)。

一位60 公斤的中期肾病患者,每天可这样搭配:1 个鸡蛋 + 250 毫升牛奶 + 70 克鸡胸肉 + 100 克豆腐,总蛋白质约 45 克,既满足需求又不超标。同时,主食建议用部分麦淀粉(低蛋白淀粉)替代普通米面,减少非优质蛋白摄入。

 

避开3 个 “饮食误区”

误区1:完全不吃肉,改吃蛋白粉—— 蛋白粉多为植物蛋白,利用率低,且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超标,加重肾脏负担。

误区2:用 “素食” 代替肉类—— 植物蛋白(如豆类以外的蔬菜、粮食)含非必需氨基酸多,代谢废物多,反而不如优质动物蛋白护肾。

误区3:只看总量,不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导致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即使严格限蛋白,血糖控制不佳仍会加速肾功能恶化,需 “控糖 + 限蛋白” 双管齐下。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低蛋白饮食,关键在“精准”:根据肾功能分期定总量,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同时保证血糖稳定。建议患者咨询营养师,根据体重、活动量和肾功能制定个性化食谱,并定期监测血肌酐、白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方案。低蛋白饮食不是 “苦行僧” 式的限制,而是科学护肾的 “智慧选择”,合理规划既能保护肾脏,又能保证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