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4:30
王丽霞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医学影像学科
“听说介入手术是微创,是不是就像打针一样,没什么伤害?” 不少患者术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期待 “微创” 带来的低痛苦,又好奇它到底 “微创” 在何处。其实,介入手术的 “微创” 并非 “无创伤”,而是相对于传统开刀手术而言,在切口、恢复、风险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医院的导管室,看看介入手术的 “微创密码” 到底藏在哪里。
先厘清:介入手术不是“无创”,而是 “创伤最小化”
介入手术全称为“介入性放射学手术”,核心是在影像设备(如 CT、DSA 血管造影机)引导下,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血管、消化道)或微小切口,将导管、导丝等器械送入病变部位,完成诊断或治疗。它不像传统手术那样需要 “开膛破肚”,但仍会有穿刺或微小切口,属于 “微创” 而非 “无创”—— 这种 “微创” 的关键,是用最小的创伤实现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走进导管室:介入手术的“微创”,体现在 3 个核心环节
切口:几毫米的“穿刺点”,代替十几厘米的 “大切口”
传统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肿瘤切除)常需在身体上做10-20 厘米的切口,才能暴露病变部位;而介入手术的 “入口” 通常只有 2-3 毫米,像平时打针一样:
比如冠心病患者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医生会在患者手腕(桡动脉)或大腿根(股动脉)做一个几毫米的穿刺点,将导管通过血管送到心脏冠状动脉;
肿瘤患者做“介入栓塞治疗”,也是通过类似的穿刺点,将导管送到肿瘤供血血管,注入栓塞剂阻断血供。
这种微小穿刺点无需缝合,术后只需用压迫器或绷带按压止血,1-2 天就能愈合,几乎不会留下明显疤痕,也避免了大切口引发的感染、疼痛、肌肉损伤等问题。
操作:影像“导航” 精准定位,避免 “盲操作” 损伤
传统手术依赖医生肉眼观察和手感,可能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牵拉、损伤;而介入手术全程在影像设备“导航” 下进行,精准度极高:
导管室里的DSA 血管造影机,能实时显示血管和器械的位置,医生通过屏幕清晰地看到病变部位,像 “开着导航开车” 一样,将导管精准送到目标处,不会误碰周围器官;
比如脑血管介入手术,医生通过影像引导,将支架或栓塞材料送入颅内血管病变处,全程不损伤脑组织,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对大脑的牵拉风险。
这种“精准操作” 大幅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发生率比传统手术低 50% 以上。
恢复:术后当天能下床,1 周左右可出院
传统手术因创伤大,患者术后需卧床1-2 周,完全恢复要 1-3 个月;而介入手术的恢复速度堪称 “快速”:
多数患者术后6-8 小时就能下床活动,比如手腕穿刺的心脏介入患者,术后当天就能在病房走动,2-3 天即可出院;
即使是肿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也只需观察1-2 天,无异常就能回家休养,不影响正常生活节奏。
这是因为介入手术对身体整体影响小,无需破坏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完整性,身体能快速修复,减少了长期卧床带来的血栓、肺炎等风险。
哪些情况适合做介入手术?别盲目追求“微创”
介入手术虽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它有明确的适应症: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瘤等;
肿瘤疾病:如肝癌、肺癌、子宫肌瘤的介入栓塞或消融治疗;
其他疾病:如胆道梗阻(胆管支架植入)、大出血(介入止血)等。
若病变范围过大、位置特殊,或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仍需选择传统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 选择的核心是 “适合”,而非盲目追求 “微创”。
如今,介入手术已成为很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它的“微创”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让更多身体虚弱的患者(如老年人、重症患者)有了治疗机会。走进导管室就会发现,这种 “小创伤、大作用” 的手术,背后是科技与医学的结合,是对患者健康的更优选择。当然,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都需遵医嘱,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