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消化不良总不好,不是缺胃动力,是脾虚或食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5:09

张洁冰

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吃了胃动力药还是胀,这消化不良咋就好不了?” 很多人被腹胀、嗳气、餐后饱胀缠上时,总默认是 “胃没力气蠕动”,反复吃促胃动力药却治标不治本。其实,中医看待消化不良,更看重 “脾” 和 “胃” 的协同作用 —— 长期消化不良,多是 “脾虚” 导致营养运不走,或 “食积” 造成食物堆在胃里,光靠 “催胃动”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分清类型对症调理才能断根。

 

先理清:中医的“消化”,是脾和胃的 “配合活”

西医说的“胃动力不足”,只关注胃的蠕动功能;但在中医里,消化是 “胃受纳、脾运化” 的协作过程:

胃像“粮仓”:负责接收食物、初步研磨成食糜,类似 “把食材切碎”;

脾像“搬运工”:将胃研磨好的食糜转化为气血营养,运送到全身,同时把代谢废物排出去,相当于 “把食材加工成能量并清理垃圾”。

若脾没力气,哪怕胃能磨碎食物,营养也运不走、废物排不出,食物堆在体内就会腹胀;若胃里堆太多,超过脾的“搬运能力”,食物发酵变质,也会引发不适。

 

2 类消化不良:脾虚 vs 食积,症状一眼分清

长期消化不良的人,多逃不出“脾虚” 或 “食积” 两种情况,可通过 3 个细节快速区分:

脾虚型:吃少也胀,浑身没劲儿

核心症状:哪怕只吃半碗饭,也会腹胀很久;平时总觉得乏力、没精神,走几步就累,说话声音轻;大便稀软不成形,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舌头颜色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齿痕舌)。

常见诱因: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冰饮凉菜、总操心焦虑(中医“思虑伤脾”),导致脾的 “搬运力” 逐渐变弱,食物在体内 “停滞不动”。

食积型:吃多堵住,酸腐味重

核心症状:每次吃撑后腹胀特别明显,还会嗳气、反酸,味道带着酸腐感,严重时甚至想吐酸水;大便要么干结难排,要么黏滞不爽,味道特别重;舌苔又厚又腻,像舌面上裹了一层油,颜色偏黄或白。

常见诱因:顿顿吃到撑、常吃火锅烧烤等油腻难消化的食物,或吃饭狼吞虎咽,导致食物堆在胃里“超量”,超过脾的 “搬运上限”,进而发酵变质。

 

对症调理:脾虚要“养”,食积要 “清”

两种类型的消化不良,调理思路完全不同,盲目调理反而会加重问题:

脾虚型:靠“温和养脾” 恢复动力

饮食调整:多吃温软、养脾的食物,如蒸山药、莲子(去芯)、小米粥、南瓜,这些食物容易消化,还能帮脾“攒力气”;别碰冰饮、苦瓜、西瓜等寒凉食物,也别吃太多油腻、甜食,避免给脾增加负担。

习惯改善:饭后别马上久坐或躺下,慢走10-15 分钟,帮脾 “轻装上阵”;每天按揉 “足三里穴”(膝盖下 3 指,胫骨外侧 1 横指处),每次按 1 分钟,每天 2 次,能刺激脾经,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食积型:先“给胃减负” 再促消化

饮食调整:先让胃“歇一歇”,前 1-2 天吃清淡的全流质食物,如米汤、蔬菜汤、稀粥,避免吃主食和肉类;缓解后可喝山楂水、炒麦芽水,或吃凉拌萝卜丝,帮胃 “清垃圾”;恢复正常饮食后,也要注意每餐吃 7-8 分饱。

习惯改善:吃饭时细嚼慢咽,每口饭嚼20 次以上,减轻胃的研磨负担;每天顺时针揉肚子 5 分钟,促进肠道蠕动,帮食物残渣排出;若食积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吃保和丸,别长期依赖。

 

2 个常见误区,别踩坑!

误区一:依赖胃动力药“救急”

胃动力药只能暂时促进胃蠕动,无法解决脾的“搬运问题”,长期吃还会让脾胃 “变懒”,形成依赖。若消化不良超过 2 周,别再盲目吃胃动力药,先分清是脾虚还是食积。

误区二:脾虚就猛吃“补品”

很多人知道自己脾虚,就吃人参、阿胶等滋补品,却不知这些食物太滋腻,会加重食积,反而让脾虚更难恢复。脾虚调理要“温和”,选山药、莲子等易消化的食材,比猛补更有效。

 

若按上述方法调理1-2 周后,消化不良仍没好转,或出现体重下降、拉黑便、胃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除胃炎、胃溃疡等器质性问题。消化不良的核心是脾和胃 “配合好”,不是单靠 “催胃动”,找对根源、对症调理,才能让消化真正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