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鼻息肉是长肉吗?和鼻炎有何不同?不手术会癌变吗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5:24

程世敬

河北省新河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鼻塞好久不好,医生说鼻子里长了息肉,是不是要开刀?会不会变癌?” 很多人被诊断为鼻息肉时,都会既焦虑又困惑。其实,鼻息肉虽常被简单理解为 “鼻子里长了肉”,但它和普通鼻炎有本质区别,且绝大多数不会癌变。想正确应对,先搞懂这三个核心问题,别被误解耽误治疗。

 

先弄清:鼻息肉不是“普通肉疙瘩”,是黏膜过度增生的 “赘生物”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出现过度水肿、增生后形成的“柔软赘生物”,通常呈半透明、荔枝肉样,摸起来有弹性,一般不会疼痛。它的形成多与过敏、慢性鼻窦炎、药物耐受不良等有关 —— 比如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长期充血水肿,在反复炎症刺激下,黏膜逐渐增厚、脱垂,最终形成息肉。

需要注意的是,鼻息肉常“悄悄生长”:初期体积小时可能无症状,等长到一定大小,才会出现明显鼻塞、流涕,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鼻炎加重”,直到做鼻内镜检查才发现是息肉。

 

鼻息肉vs 鼻炎:3 个关键区别,别混淆

很多人会把鼻息肉和鼻炎搞混,其实两者在症状、病因、治疗上差异明显,可以通过这3 点区分:

症状:鼻塞“持续性” vs “间歇性”

鼻息肉:鼻塞多为“持续性加重”,息肉越大,鼻塞越严重,且单侧或双侧都可能出现;还常伴随流脓涕(黄色或白色黏稠分泌物)、嗅觉减退甚至丧失(息肉压迫嗅觉神经),部分人会有头痛、耳鸣(息肉堵塞鼻窦开口,引发鼻窦炎症);

鼻炎:鼻塞多为“间歇性或交替性”,比如感冒引发的急性鼻炎,鼻塞会随病情好转缓解;过敏性鼻炎则是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后出现鼻塞,伴清水样鼻涕、鼻痒、打喷嚏,远离过敏原后症状会减轻,很少出现嗅觉永久丧失。

病因:“黏膜增生” vs “黏膜炎症”

鼻息肉:核心是“黏膜过度增生”,多由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过敏反应长期刺激引起,部分与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属于 “器质性病变”(鼻腔内长出了新的组织);

鼻炎:主要是“黏膜炎症反应”,分为感染性(如病毒、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鼻炎)、过敏性(接触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萎缩性(黏膜萎缩导致)等,多数属于 “功能性病变”(黏膜没有增生,只是出现炎症状态)。

治疗:“可能需手术” vs “药物为主”

鼻息肉:体积小、症状轻的,可通过鼻用激素喷剂控制炎症,延缓息肉生长;若息肉体积大、鼻塞严重、药物无效,需做鼻内镜手术切除(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还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鼻炎:以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为主,急性鼻炎用抗病毒/ 抗菌药,过敏性鼻炎用抗过敏药+ 鼻用激素,同时避开过敏原;多数鼻炎无需手术,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很少出现 “器质性改变”。

 

关键疑问:鼻息肉不切会变癌吗?

很多人担心“息肉长期不切会癌变”,但临床数据显示,鼻息肉的癌变率极低(不足 0.1%),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不过,以下两种情况需警惕:

若鼻息肉伴随“异常症状”,如鼻涕带血、鼻腔内有异味、单侧鼻腔息肉快速增大、面部麻木或疼痛,需及时做病理检查,排除 “内翻性乳头状瘤”(一种易复发、有恶变倾向的鼻腔肿瘤,常被误认为普通息肉);

长期不治疗的鼻息肉,虽不会直接癌变,但会堵塞鼻窦开口,引发慢性鼻窦炎,甚至导致鼻窦黏液囊肿,出现头痛、面部肿胀,还可能影响听力、嗅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因此,发现鼻息肉后,不用过度恐慌“癌变”,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建议先做鼻内镜检查明确息肉大小和位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一次),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记住:鼻息肉的核心风险是 “影响呼吸和生活质量”,而非 “癌变”,科学应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