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5:40
郭军宝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换了人工髋关节,以后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吗?” 这是很多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假体材料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多数患者术后 3-6 个月就能恢复正常行走,甚至重返散步、游泳等日常活动。但术后早期(尤其是前 3 个月),假体尚未稳定,若不注意保护,容易发生脱位 ——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避开 3 个危险动作,做好康复训练,才能让新关节 “用得稳、用得久”。
先放心:多数人术后能恢复正常行走,关键在“早期保护”
髋关节置换术通过植入人工假体替代受损的髋关节,解决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临床数据显示,超过90% 的患者术后 1 年能实现无痛行走,步态接近正常人。但术后 3 个月是假体与骨骼 “骨长入” 的关键期,此时假体固定尚不牢固,过度活动或不当姿势可能导致假体脱位(发生率约 1%~3%),一旦脱位,不仅需要重新手术复位,还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延长康复时间。
比如一位患者术后1 个月擅自弯腰捡东西,导致假体脱位,不得不再次手术,原本 3 个月能恢复的进度拖延到了半年。因此,术后早期的 “姿势管理” 比 “多走路” 更重要。
术后3 个月,必须避开这 3 个危险动作
人工髋关节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限制,以下动作会让假体承受过度扭转或挤压,增加脱位风险:
深蹲、弯腰过深(髋关节屈曲超过90°)
坐下时若椅子过低,或弯腰捡地上的物品,髋关节会过度弯曲,假体的“球头” 可能从 “髋臼” 中脱出。正确做法是:
选择高过膝盖的椅子,坐下时先将手术侧腿向前伸,用健侧腿支撑身体慢慢坐下;
捡东西时需屈膝屈髋,但保持上身直立,可用长柄工具辅助,避免弯腰超过90°;
穿裤子、袜子时,可借助穿袜器或请他人帮忙,不要弯腰低头够脚。
双腿交叉、跷二郎腿(髋关节内收超过中线)
术后早期交叉双腿、跷二郎腿,或睡觉时手术侧腿压在健侧腿上,会使假体受到向内的推力,导致脱位。日常需注意:
站立或坐着时,保持双腿分开与肩同宽,不要将手术侧腿架到另一条腿上;
睡觉时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避免手术侧腿内旋(脚尖向内侧偏);
转身时整个身体一起转动,不要单独扭动髋关节。
过度内旋或外旋(脚尖过度偏向内外侧)
穿鞋子时脚尖过度外撇,或走路时脚向内撇,会让假体承受扭转力,尤其术后早期组织尚未愈合,容易引发脱位。建议:
穿脱鞋时可坐下,将手术侧腿伸直,用手辅助,避免脚尖过度外旋;
走路时保持脚尖朝前,步伐不宜过大,避免突然转身或急停;
上下楼梯时,健侧腿先上、手术侧腿先下,借助扶手保持平衡。
配合康复训练,加速恢复又稳又快
避开危险动作的同时,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假体稳定、恢复肌力:
术后1-2 周:在床边做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练习,预防血栓和肌肉萎缩;
术后2-4 周:在助行器辅助下缓慢行走,每天 3-4 次,每次 10-15 分钟,避免疲劳;
术后1-3 个月: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尝试单腿站立(需有人保护),强化髋关节周围肌肉。
康复过程中若出现髋关节疼痛、卡顿感或异常声响,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排查是否有脱位风险。
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恢复正常生活”,但这需要术后 3 个月的精心保护。记住:避开深蹲弯腰、交叉双腿、过度扭转这 3 个动作,配合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多数人能在半年内回归散步、买菜等日常活动,甚至重拾打太极、骑自行车等爱好。新关节的 “寿命” 不仅取决于假体质量,更取决于你的保护方式 —— 科学养护,才能让它陪你更久。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