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45:56
韩伟
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中心卫生院重症医学科
“患者要开放气道,选插管还是切开?哪种风险小?” 在 ICU 外,家属常被这两个专业术语难住,甚至因误解耽误治疗配合。其实,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都是保障呼吸通畅的 “人工气道技术”,核心目的一致,但适用场景、操作方式天差地别。医生的选择不是 “二选一”,而是根据病情 “量体裁衣”,每一步都围绕患者安全和恢复需求。
先分清:3 个核心差异,一眼看懂两者不同
操作方式:“无创插入” vs “微创造口”
气管插管:无需开刀,医生从患者口腔或鼻腔,将一根柔软导管(直径0.5-1 厘米)插入气管,外端接呼吸机或氧源。操作快(熟练医生 3-5 分钟完成),紧急时(如窒息、心跳骤停)可立即实施,像 “临时打通气道的急救通道”;
气管切开:需在颈部做1-2 厘米小切口,切开气管软骨后插入专用套管,外端连呼吸设备。操作需无菌环境(床旁手术或手术室),耗时 20-30 分钟,属于 “长期使用的气道通道”,建立后需定期换套管。
适用时长:“短期救急” vs “长期依赖”
气管插管:导管刺激咽喉,患者无法吞咽、说话,长期使用还会损伤声带、引发水肿,推荐使用不超过14 天。多用于术后麻醉未醒、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等短期场景,病情好转就拔管;
气管切开:套管直接连气管,对咽喉刺激小,患者可尝试经口吃饭、用专用装置说话,适合需长期用气道(超过14 天) 的情况,比如慢性呼吸衰竭、脑卒中昏迷、高位截瘫无法排痰者,部分人还能带管出院。
舒适度与护理:“不适明显” vs “相对耐受”
气管插管:患者有强烈异物感,易烦躁、咳嗽,常需镇静药;护理要每天清洁口腔、固定导管,防止移位,且只能靠胃管喂饭;
气管切开:颈部切口隐蔽,异物感弱,清醒患者能自主活动;护理重点是清洁切口防感染、定期换敷料,病情稳定后可尝试堵管锻炼呼吸,多数人能经口吃饭,生活质量更高。
医生怎么选?3 个关键因素定方案
气道需求时长:短期用插管,长期选切开
这是核心依据。若预计1-2 周能恢复自主呼吸(如急性肺炎、术后短期通气),优先插管,避免手术创伤;若评估需长期依赖(如昏迷超过 1 个月、慢阻肺长期通气),会在插管 1-2 周后转切开,减少并发症。
病情紧急程度:紧急先插管,稳定再评估
窒息、心跳骤停等危急时刻,插管是首选—— 几分钟就能打通气道,为抢救抢时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若仍需长期气道支持,再转切开。比如新冠重症患者初期多先插管,2 周后无法脱机再考虑切开。
患者基础状况:清醒者优先考虑切开
意识清楚的患者(如高位截瘫但清醒),长期插管会因不适引发焦虑,医生会优先建议切开;昏迷、镇静状态的患者,短期可先插管,意识恢复后再调整。此外,口腔畸形、颈椎损伤无法配合插管的患者,可能直接切开。
别慌!风险可控,护理是关键
很多人觉得“切开要开刀,风险高”,其实两者风险都可以通过规范护理降低:
插管可能引发咽喉水肿、肺炎,通过选合适导管、加强口腔护理可规避;
切开可能有切口出血、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药就能控制。
对患者而言,两种方式都是“救命通道”,而非 “负担”。家属无需纠结哪种更好,信任医生判断、配合护理即可 —— 随着病情好转,多数人能顺利拔管或堵管,重新恢复自主呼吸。记住,医生的选择始终围绕 “用最小创伤,换最好恢复”,这才是核心目标。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