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7 10:23:46
李珊珊
衡水市中医医院
“每天久坐8小时,最近总觉得腰酸乏力”“熬夜赶项目后,明显感觉记性差了、头发掉得多了”……不少年轻人发现,长期久坐、熬夜后,身体会冒出各种“小毛病”,而这些症状背后,往往藏着肾脏功能受损的信号。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久坐伤脾、熬夜伤阴,二者都会间接耗伤肾精,让肾脏“不堪重负”。针对这两大伤肾习惯,中医也有一套科学的“作息+运动”调理方案,帮你给肾脏“松绑减负”。
先搞懂:久坐、熬夜为何会“伤肾”?
久坐伤肾:先伤脾,再累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就像长期不转动的机器会生锈,脾胃无法正常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就不能持续为肾脏“补充能量”。同时,久坐还会影响水液代谢,多余水分无法及时排出,易在体内形成“湿浊”,这些湿浊会反过来“困住”肾脏,加重其排泄负担,长期下来便会出现腰酸、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熬夜伤肾:直接耗伤“肾阴”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夜晚是阳气收敛、阴气滋生的时段,尤其是23点至凌晨3点,对应中医“子时”“丑时”,是肝胆和肾脏修复的关键期。熬夜会强行“透支”体内的阴液,而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就像水库里的水被过度抽取,肾脏失去阴液的滋养,会逐渐出现“肾阴虚”的表现,比如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脱发、耳鸣,男性可能伴随遗精,女性则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中医“作息方案”:跟着时辰养肾,比补药更有效
养肾的核心在于“顺时”,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只要跟着人体生物钟调整作息,就能让肾脏在正确的时间“休养生息”,具体可遵循三个关键原则:
固定入睡,守住“肾阴修复期”
务必在23点前进入睡眠状态,此时是“子时”,胆经当令,胆汁代谢需要消耗阳气,若熬夜不睡,阳气无法收敛,会间接耗伤肾阴。睡前1小时可远离电子屏幕,用温水泡脚10分钟,再按揉足底的“涌泉穴”(脚掌前1/3凹陷处),每次3分钟,能促进肾经气血运行,帮助快速入眠。
晨起“慢养”,避免肾阳气受损
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刻起身,可先躺3分钟,再缓慢坐起,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导致“肾气不固”。起床后喝一杯温白开水,相当于给肾脏“启动信号”,帮助激活水液代谢功能。早餐建议搭配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中医认为“黑色入肾”,能温和滋养肾精,且不会给脾胃造成负担。
午时“小休”,给肾脏“中场休息”
中午11点至13点是“午时”,心经当令,此时阳气最盛,适当午休15~30分钟(不宜超过1小时),能让气血暂时归于脏腑,减少肾脏的持续消耗。注意不要趴着睡,可侧卧或靠坐休息,避免压迫腰部肾区,影响气血流通。
中医“运动方案”:3类轻运动,帮肾脏“疏通减负”
中医养肾不提倡高强度运动,而是注重“适度动形,以养气血”,选择能疏通肾经、促进水液代谢的轻运动,才能在不耗伤肾精的前提下,帮肾脏“减负”:
日常“踮脚”:随时激活肾经
久坐时可每隔1小时起身,双脚与肩同宽站立,缓慢踮起脚尖,保持3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中医认为,踮脚能刺激足底的肾经末梢,促进下肢气血循环,改善久坐导致的肾区气血瘀滞,尤其适合办公室人群。
睡前“八段锦”:调和气血养肾精
推荐练习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上举过头顶,掌心向前,缓慢弯腰,双手尽量触碰脚尖(不必勉强),保持5秒后起身,重复5~8次。这个动作能拉伸腰部肌肉,疏通肾经和膀胱经,帮助排出体内湿浊,同时缓解熬夜带来的腰背酸痛。
每周“散步”:温和促进水液代谢
选择傍晚(17点-19点,肾经当令时段)散步30~4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为宜。散步时可双手自然下垂,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能调和全身气血,增强肾脏的水液代谢功能,避免湿浊在体内堆积。注意避免饭后立即散步,建议饭后1小时再进行,防止影响脾胃运化。
中医养肾的核心,从来不是“猛补”,而是“细养”——通过顺应时辰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减少对肾脏的消耗,让肾脏回归“自然修复”的状态。毕竟,比起事后用补品“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用规律的作息和温和的运动,给肾脏一份长久的“保护”。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