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掏耳朵掏出“中耳炎”?正确掏耳姿势是这样,这2种工具千万别用

发布时间:2025-11-07 10:24:14

祁春梅

唐山市开滦总医院

 

 

“掏耳朵”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有人觉得掏完耳道清爽,有人甚至把它当成睡前“解压仪式”。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稍不注意就会损伤耳道,诱发中耳炎、鼓膜穿孔,严重时还会影响听力。

 

掏耳朵为啥会掏出“中耳炎”?3个伤害不容忽视

不少人疑惑:“我只是掏个耳朵,怎么就发炎了?”其实,耳道远比我们想象中脆弱,不当掏耳会直接破坏耳道的“天然防御屏障”,让细菌趁虚而入。

1划伤耳道皮肤,细菌“趁伤入侵”

耳道皮肤厚度仅0.1毫米,比一张纸还薄,且布满神经和血管。用尖锐工具掏耳时,很容易划伤耳道壁,形成细小伤口。而耳道内温暖潮湿,恰好是细菌繁殖的“温床”,一旦伤口感染,炎症会顺着耳道蔓延,引发外耳道炎;若炎症进一步扩散至中耳,就会诱发中耳炎,出现耳朵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

2耳垢被“推深”,堵出感染风险

耳垢(医学称“耵聍”)并非“垃圾”,而是耳道的“保护者”——能黏附灰尘、细菌,防止异物进入中耳,还能润滑耳道、避免皮肤干燥。正常情况下,耳垢会随着咀嚼、说话自然排出,无需频繁清理。

但很多人掏耳时习惯用力往里“怼”,反而把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堆积成坚硬的“耵聍栓塞”。这些硬块会堵塞耳道,不仅影响听力,还会压迫耳道皮肤引发疼痛;一旦洗澡、洗头时进水,硬块膨胀还会诱发感染,加重中耳炎风险。

3工具带菌,直接“污染”耳道

很多人用的掏耳工具(如棉签、旧挖耳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反复使用不清洗,表面附着大量细菌。用这类工具掏耳时,相当于直接把细菌“送”进耳道,尤其耳道有微小伤口时,细菌会迅速繁殖,直接引发感染,这也是中耳炎的常见诱因。

 

2种掏耳工具,再方便也别用!

生活中常见的2种掏耳工具,看似安全便捷,实则是耳道健康的“头号杀手”,建议直接淘汰!

1棉签:越掏越堵,还易戳伤鼓膜

很多人觉得棉签“柔软安全”,其实危害极大。棉签的棉头容易脱落,留在耳道内形成“异物”,长期可能引发感染;更危险的是,棉签杆较硬,掏耳时稍用力就会划伤耳道皮肤,甚至戳破鼓膜。

而且棉签无法清理耳垢,反而会把耳垢推向耳道深处,时间久了形成硬块,增加清理难度,还可能压迫中耳诱发炎症。

2金属/塑料挖耳勺:尖锐易伤,细菌藏污纳垢

市面上的金属、塑料挖耳勺,头部尖锐、边缘坚硬,稍不注意就会划伤耳道皮肤;且工具缝隙多,每次使用后容易残留耳垢和细菌,反复使用会持续“污染”耳道,成为感染的“源头”。

更可怕的是,用挖耳勺掏耳时,若有人不小心碰一下,工具可能直接戳穿鼓膜,造成鼓膜穿孔,严重影响听力,甚至引发慢性中耳炎。

 

正确掏耳姿势:3个要点记牢,安全护耳

其实,90%的人根本不需要“主动掏耳朵”!若耳垢确实较多、影响听力,记住以下3个正确姿势,温和护耳:

1工具选对:认准“圆头软质”款

若必须掏耳,选择医用级圆头软质掏耳勺或一次性硅胶掏耳棒,避免尖锐、坚硬的工具。使用前用酒精擦拭工具消毒,防止细菌带入。

2手法要轻:只掏“外1/3”,浅尝辄止

掏耳时保持头部稳定,用工具轻轻触碰耳道外1/3处即可(耳道深处无需清理),动作轻、慢,像“扫灰尘”一样带出耳垢,切勿用力戳、旋转刮擦。

每次掏耳时间不超过1分钟,频率控制在每月1次以内,避免过度清洁破坏耳道环境。

3特殊情况别乱掏,及时找医生

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耳垢可能堵塞耳道或引发感染,千万别自己掏,及时就医让医生用专业工具清理:

耳朵有明显堵塞感,听力下降;

耳道瘙痒、疼痛,甚至流脓、有异味;

掏耳后出现耳鸣、耳朵发闷。

尤其是儿童、老人,耳道更脆弱,建议每年做1次耳道检查,由医生帮忙清理耳垢,避免自行操作引发风险。

 

耳垢不用“掏光”,它是耳道的“保护盾”

很多人追求“掏到干干净净”,其实完全没必要。耳垢能黏附异物、抑制细菌,是耳道的天然“防御线”。只要耳垢没有堵塞耳道、没有引发不适,就让它自然排出,才是对耳朵最好的保护。

掏耳朵虽小,却藏着大风险。别再用错误方式“伤害”耳朵,记住:少掏、轻掏、选对工具,才是正确的护耳之道。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避开掏耳“雷区”,守护耳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