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7 10:34:49
王晓磊
曲阳第一医院
“一旦开始血液透析,这辈子就完了。”这是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对透析最根深蒂固的误解。当肾功能衰竭进入尿毒症期,血液透析常被视为生命的“终点线”,让患者陷入恐惧与绝望。但事实上,血液透析更像是肾脏的“接力者”,是帮助患者延续生命、重拾生活尊严的“生命续航系统”。正确认识血液透析,才能让肾友们走出误区,在治疗中找回生活的底气。
我们的肾脏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核心过滤器”,每天默默完成两项关键任务:一是排泄废物,过滤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等代谢垃圾,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二是调节平衡,维持体内钾、钠、钙等电解质稳定,以及酸碱平衡和水平衡。当肾功能衰退至尿毒症期,肾脏的“过滤”和“调节”功能基本失灵,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多余水分无法排出,会引发高钾血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尿毒症脑病等致命并发症,此时血液透析就成了维持生命的必要选择。
血液透析的本质,是用“人工肾”代替受损肾脏工作。其原理可概括为“体外循环+弥散交换”:护士通过患者手臂的动静脉内瘘(或临时导管),将血液引入透析机;血液流经透析器(核心部件,俗称“人工肾”)时,透析器内的半透膜如同“智能筛网”——允许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如尿素、肌酐)通过,进入另一侧的透析液中被带走;同时,透析液中配比好的电解质和碱基,会反向补充到血液里,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最后,完成净化的血液通过管道回流体内,实现“血液大扫除”。整个治疗过程通常持续4小时,每周进行2~3次,如同定期为身体“充电续航”,维持基本生理功能。
很多肾友担心,透析后会失去自由,只能在医院和家之间“两点一线”。但临床数据给出了更积极的答案:规范透析、科学管理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5%以上,10年生存率超过50%,不少患者甚至能健康透析20~30年,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重返工作岗位、旅行、陪伴家人。北京某医院曾有一位透析患者,坚持规律治疗和健康管理,不仅顺利退休,还带着老伴环游全国;还有患者在透析期间坚持运动,甚至参加了残疾人运动会。这些案例证明,透析不是“生活的枷锁”,而是“继续生活的钥匙”。
想要让透析效果最大化,肾友们需要做好“治疗配合+日常管理”双重功课。治疗中,要严格遵医嘱按时透析,不可随意减少次数或缩短时间;透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透析后注意保护内瘘——这是肾友的“生命线”,避免提重物、压迫手臂,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和血栓。
饮食管理更是透析患者“续航”的关键。肾友需牢记“三限两足一控”原则:限水,每日饮水量=前一日尿量+500毫升(约一瓶矿泉水),避免过量饮水导致水肿和心衰;限盐,每日盐摄入不超过3克(约半个啤酒瓶盖),少吃咸菜、腌制品,减少高血压风险;限钾磷,避免香蕉、橙子、土豆、动物内脏、坚果等高钾高磷食物,防止心律失常和骨骼病变;足量优质蛋白,每天按每公斤体重1.0-1.2克摄入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优质蛋白,维持肌肉量和免疫力;控制体重,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减轻心脏和透析器负担。
除了身体管理,心理调节同样重要。不少患者初期会因疾病压力、治疗恐惧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负面情绪会影响血压稳定和免疫力,形成“情绪差→病情波动→更焦虑”的恶性循环。此时,家人的陪伴与理解、病友间的交流互助、医生的专业疏导都能提供力量。肾友们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练字、散步、打太极等,转移注意力,在生活中找到新的乐趣。要知道,透析不是“放弃生活”,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接纳治疗、拥抱生活,才能让生命更有质量。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设备不断升级:高通量透析器让毒素清除更彻底,透析机的智能监测系统让治疗更安全,低温透析、可调钠透析等技术大幅降低了治疗中的不适。血液透析早已不是“勉强维持生命”的无奈之举,而是帮助肾友们“有尊严生活”的可靠保障。
对肾友而言,血液透析从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只要坚持规律透析、做好饮食管理、保持积极心态,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就能让生命稳稳“续航”,继续感受人间烟火,拥抱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日常。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