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年轻人也会得泌尿系结石?这些不良习惯,比熬夜更伤肾

发布时间:2025-11-07 10:35:31


苑程鹏

衡水市第八人民医院

 

 

“23岁白领加班后腰痛难忍,急诊CT显示肾结石”“28岁健身教练突发血尿,查出尿路结石”……曾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病”的泌尿系结石,如今正以年轻化趋势悄然蔓延。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数据,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已达6%10%,其中20-40岁患者占比突破60%,且复发率高达50%。很多年轻人以为“熬夜最伤肾”,却不知生活中三类隐形习惯,正以更直接的方式侵蚀肾脏健康,成为结石的“加速器”。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本质是尿液中“溶解失衡”的结果。当尿液里的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浓度过高,超出尿液溶解能力时,就像饱和的盐水冷却后析出盐粒,这些物质会逐渐沉积、凝聚,最终形成大小不一的结石。而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恰好为这种“沉积”创造了完美条件,其中三类行为的危害远胜熬夜。

 

“断水式”饮水:让肾脏陷入“干烧危机”

“不渴不喝水”“用饮料代水”,是当代年轻人最普遍的饮水误区,却也是结石的“头号诱因”。肾脏需要依靠充足尿液冲刷尿道,稀释尿液中的结晶物质——成年人每天需排出1500-2000毫升尿液,才能有效预防结石,这意味着每天要喝够2000-2500毫升白开水。

但现实中,很多年轻人日均饮水量不足1000毫升:上班时专注工作忘了喝水,下班后用奶茶、咖啡、碳酸饮料解渴。更危险的是,这些饮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奶茶中的高糖会增加尿钙排泄,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加速钙流失,碳酸饮料中的磷酸还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易溶解的磷酸钙,进一步增加结石风险。临床数据显示,长期饮水不足的年轻人,患结石概率是正常饮水者的3.2倍,且结石复发率更高。

 

“重口式”饮食:给肾脏套上“代谢枷锁”

凌晨的烧烤、深夜的火锅、日常的外卖快餐,这些年轻人钟爱的饮食,藏着结石的“隐形推手”。不当饮食会直接改变尿液成分,让结石“有机可乘”。

高盐饮食:腌制品、加工肉、麻辣调料中的高钠,会迫使肾脏排出更多钠离子,而排钠时会带走大量钙。多余的钙在尿液中与草酸结合,就会形成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占年轻人结石类型的80%以上。

高草酸饮食:菠菜、苋菜、浓茶、巧克力等食物草酸含量高,若大量摄入后饮水不足,草酸会直接与体内钙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结晶。

高嘌呤饮食:啤酒、海鲜、动物内脏中的嘌呤,在体内会代谢成尿酸。当尿酸浓度过高,会形成尿酸结石,这类结石在30岁左右男性中发病率近5年上升了27%,且常伴随痛风发作。

 

“静止式”作息:让肾脏沦为“结石温床”

“上班久坐8小时,下班躺卧刷手机,周末宅家不动弹”,这种“静止模式”正让年轻人的肾脏失去“自我清洁”能力。

长期缺乏运动,一方面会导致尿液在尿路中停留时间延长,给结晶沉积、长大的机会;另一方面,运动时的身体震动(如快走、跳跃)能帮助微小结晶随尿液排出,而久坐会让这些“结石种子”在肾脏里悄悄扎根。临床曾接诊一名26岁电竞从业者,因每天久坐12小时以上,半年内就从“无结石”发展成直径1.4厘米的肾结石,最终只能通过手术取出。

比起这些习惯,熬夜更多是通过影响内分泌间接损伤肾脏,而饮水、饮食、运动的偏差,会直接破坏尿液平衡,堪称结石的“直接凶手”。不过,年轻人无需恐慌,泌尿系结石可防可治,做好三件事就能有效规避风险:

科学饮水:养成“少量多次”习惯,每天喝够2000毫升白开水,避免用饮料替代,睡前1小时可适量饮水,减少夜间尿液浓缩;

调整饮食:减少高盐、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冬瓜、西瓜、梨等含水量高的蔬果,以及粗粮、坚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坚持运动: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其中跳绳能通过震动促进微小结石排出,是预防结石的“最佳运动”。

肾脏是人体的“净化过滤器”,却也脆弱得经不起长期消耗。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借口,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习惯,才能让肾脏远离结石困扰,守住长久的健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