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误吞异物、卡喉窒息?掌握“海姆立克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5-11-07 10:35:56

张雨菲

衡水市中医医院

 

 

“啊……咳……”饭桌上突然传来剧烈的咳嗽声,孩子脸色涨红、双手掐喉,呼吸困难——这是生活中可能突然上演的惊险一幕。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误吞异物、卡喉窒息死亡的儿童超5000人,成人因进食过快、饮酒后吞咽不当引发的窒息事件也屡见不鲜。面对这种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的急症,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能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为生命争取宝贵机会。

 

警惕!这些场景最易发生卡喉窒息

卡喉窒息的核心风险是异物堵塞气道,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肺部,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引发脑死亡。以下三类场景是高发“雷区”,务必警惕:

儿童进食场景:3岁以下儿童吞咽功能未发育完全,将坚果、果冻、硬币、纽扣等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时,极易误吸入气道。尤其果冻这类滑软食物,一旦吸入,会瞬间堵塞整个气道,抢救难度极大。

成人饮食场景:进食过快、边吃饭边说话或大笑,容易导致肉块、鱼刺、汤圆等食物呛入气道;饮酒后咽喉肌肉松弛,吞咽反射迟钝,也会增加卡喉风险。

特殊人群场景:老年人咀嚼功能退化、吞咽能力减弱,服用药片时若未充分饮水,可能导致药片黏附在气道入口;昏迷、瘫痪患者呕吐时,呕吐物误吸也可能引发窒息。

当发生卡喉窒息时,患者会出现典型的“窒息三联征”:双手掐喉、面部涨红或青紫、无法说话和咳嗽,此时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分秒必争。

 

海姆立克法:不同人群的急救操作指南

海姆立克法的原理是通过快速挤压腹部,使膈肌上抬,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将堵塞气道的异物冲出。针对成人、儿童、婴儿等不同人群,操作方法略有差异,需精准掌握。

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清醒状态)

这是最常见的场景,施救者需保持冷静,按以下步骤操作:

1站位环抱: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腿分开呈弓步,让患者弯腰,上半身前倾,头部略低,以便异物更容易排出。

2定位发力点:施救者双手臂环抱患者腰部,右手握拳,将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与剑突连线之间的腹部(肚脐上两横指处)。

3快速冲击:左手抓住右手手腕,用力快速向上、向内冲击患者腹部,力度以能使患者产生明显腹压为宜,每秒冲击1次,直到异物排出。

1岁以下婴儿(清醒状态)

婴儿气道狭窄、身体脆弱,需采用更温和的“拍背压胸法”:

1俯身托举:施救者坐在椅子上,将婴儿面部朝下,放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婴儿前胸,手托住婴儿下颌,让婴儿头部低于躯干。

2拍背冲击: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连线中点处,快速拍打5次,力度以能震出异物但不伤害婴儿为宜。

3翻转压胸: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过来,面部朝上,放在手臂上,头部低于躯干,用两指在婴儿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垂直向下按压5次,重复拍背和压胸动作,直到异物排出。

自我急救(独处时)

若身边无人,发生卡喉窒息时可自行实施急救:

方法一:弯腰,将上腹部抵在坚硬的物体上(如椅背、桌边、栏杆),双手抓住物体边缘,用力向前、向下冲击腹部,利用物体的反作用力挤压腹部,排出异物。

方法二:双手抱拳,将拇指顶住自己的腹部,快速向上、向内冲击,模拟他人施救的动作,直到异物排出。

 

急救后的关键处理:别忽视这些细节

当异物排出后,不要以为万事大吉,还需根据患者情况做好后续处理:

若患者恢复正常呼吸、咳嗽,意识清醒,可让其休息片刻,观察是否有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若症状明显,及时就医检查气道是否受损。

若异物未排出,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需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法,改为心肺复苏(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若异物可见,用手指清除,然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同时让身边的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海姆立克法不是“万能药”,但却是危急时刻的“救命术”。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无需专业的医学背景,只需几分钟就能学会。建议每个家庭的成员都熟练掌握这一急救技能,尤其是有儿童、老人的家庭,在聚餐、喂食等场景中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准备,才能在意外发生时,为生命筑起一道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