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孩子烧到抽搐?一文读懂高热惊厥急救法

发布时间:2025-11-07 10:38:12

潘芳莲

平果市人民医院

 

 

当孩子突然全身抽搐、意识模糊,甚至翻白眼、口吐白沫时,许多家长会陷入恐慌。这种因高热引发的抽搐被称为高热惊厥,是6个月至5岁儿童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永久伤害,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窒息、脑损伤等严重后果。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讲解高热惊厥的急救方法,帮助家长在关键时刻冷静应对。

 

什么是高热惊厥?为何孩子会“烧抽”?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在体温快速升高(通常超过38.5℃)时,因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的全身性抽搐。其核心诱因包括:

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幼儿脑神经元尚未完全髓鞘化,对体温变化的调节能力弱,易因高热引发异常放电。

感染性疾病:80%的高热惊厥由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等引发,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体温骤升。

遗传因素:约30%的患儿有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有类似经历者风险更高。

典型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四肢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口唇青紫、牙关紧闭,可能伴随口吐白沫。抽搐通常持续数秒至5分钟,多数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发作后短暂嗜睡,清醒后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急救黄金5分钟:分步处理指南

第一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是首要任务

将孩子平放在硬质地面或床上,头偏向一侧(侧卧位),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

用干净纱布包裹手指,轻柔清理口腔分泌物,切勿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物品。

若孩子佩戴围巾、领带等,立即解开以保持颈部宽松。

第二步:物理降温——辅助缓解高热刺激

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每次10分钟,可配合退热贴。

禁忌操作:禁止酒精擦浴(可能引发寒战或皮肤过敏)。

禁止冰敷(冷刺激可能加重抽搐)。

禁止捂汗(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第三步:减少刺激——避免二次伤害

保持环境安静,关闭强光、噪声源。

切勿强行按压抽搐肢体(可能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

禁止喂药、喂水(可能导致误吸)。

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头部下方垫软物防止撞伤。

第四步:记录关键信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用手机拍摄抽搐视频(需包含肢体动作、面部表情)。

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是否伴随大小便失禁。

观察孩子面色(是否发青、苍白)、呼吸(是否急促、暂停)。

第五步:及时就医——这些情况需立即送医

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未缓解。

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以上。

发作后出现精神萎靡、频繁呕吐、颈项强直(需警惕脑膜炎)。

首次发作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5岁。

 

预防复发:日常护理与药物干预

发热期护理要点

体温监测:每24小时测量一次,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

补液防脱水: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补充口服补液盐,分次少量饮用。

饮食调整:选择米汤、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药物预防方案

短期预防: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儿童,体温超过38℃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长期预防:复杂型高热惊厥(如发作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评估是否使用抗癫痫药物。

疫苗接种与体质增强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减少感染诱发风险。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家长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掐人中能止惊”

真相:强行按压人中可能造成皮肤损伤,且无法终止抽搐。

误区2:“发烧要捂汗退烧”

真相:捂汗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增加惊厥风险。

误区3:“惊厥后必须做脑电图”

真相:单纯型高热惊厥(发作时间短、无复发)通常无需常规脑电图检查,复杂型需进一步评估。

 

何时需要高度警惕?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抽搐时体温低于38℃(可能为癫痫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发作后持续嗜睡、昏迷或肢体无力。

伴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提示脑膜炎可能)。

家族中有癫痫病史者,需定期进行神经科评估。

 

科学应对,守护童年

高热惊厥虽来势汹汹,但90%以上的患儿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需掌握“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减少刺激、记录信息、及时就医”五大原则,同时通过预防感染、合理用药降低复发风险。记住:冷静是急救的第一要务,您的从容处理能为孩子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