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7 10:40:50
王京满
邢台市中心医院
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药物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关键环节。但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存在擅自停药、错服药物、忽视不良反应等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风险。作为长期陪伴患者的护士,我们结合临床经验,梳理出脑血管病用药的核心要点,帮助大家安全、规范用药。
牢记“3 个不”,守住用药底线
脑血管病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任何擅自调整都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护士提醒大家务必牢记“3 个不”:
不擅自停药: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尤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停用相关药物,易致血压、血脂骤升,诱发脑出血或脑梗。临床显示,脑血管病患者停药1 年内复发率达 30%,需长期服药,指标稳定也应遵医嘱调整方案。
不随意换药:勿因他人用药效果好而自行换药。患者病情、基础疾病、肝肾功能不同,用药有别。如抗血小板药中,盲目换药可能降低疗效或引发胃肠道出血。
不忽视剂量:擅自加量或减量均不可取。药物剂量由医生依患者体重、病情、肝肾功能精准计算,加量可能中毒(如过量服降压药致低血压休克),减量则药效不足(如他汀类药物剂量不足无法有效降脂,增加血管硬化风险)。
常见药物使用,掌握“关键要点”
脑血管病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等,不同药物的使用有明确要点,护士为大家逐一梳理:
降压药:定时监测,平稳控压
提醒:固定时间服药防漏服,早晚测血压。血压<90/60mmHg 或>160/100mmHg 就医;部分药需整片吞服。
降脂药:关注肝功能,定期复查
提醒:长期服药稳斑块,出现肌肉酸痛、茶色尿及时就医;每3 - 6 个月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转氨酶超3 倍调整用药。
抗血小板药:警惕出血
提醒:留意牙龈出血、瘀斑等出血迹象;抗血小板药物饭后服,胃溃疡患者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改善循环药:注意联用风险
常用药:银杏叶提取物、丁基苯酞等。
提醒:警惕与抗血小板/ 抗凝药相互作用,如银杏叶提取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时需遵医嘱;丁基苯酞应在发病48 小时内服用。
避开“2 个误区”,减少用药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很多患者因认知偏差陷入误区,护士总结出常见的“2 个误区”,帮大家及时规避:
误区一:“保健品能替代药物”
部分患者轻信保健品宣传,认为“吃保健品就能控制病情,不用吃西药”。实际上,保健品没有治疗作用,无法替代降压药、降脂药等处方药。例如,鱼油虽能辅助调节血脂,但不能替代他汀类药物,盲目用保健品替代药物,会导致病情失控,增加脑血管病复发风险。
误区二:“出现副作用就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微副作用,如头晕、乏力,就立即停药。其实,很多药物的副作用是暂时的,身体适应后会逐渐缓解。例如,服用降压药初期可能出现轻微头晕,这是血压下降后的正常反应,若症状不严重,可继续服药并观察;若副作用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而非自行停药。
做好“3 件事”,保障用药安全
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护士建议大家做好“3 件事”:
整理“用药清单”:将所有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列成清单,注明药名、剂量、服用时间、用途,就诊时携带,方便医生全面了解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定期复诊检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复查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让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评估药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因长期服用药物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妥善储存药物:药物需存放在阴凉、干燥、避光处,儿童和宠物接触不到的地方;过期药物不可服用,需及时清理,避免误服;口服液、眼用制剂等开封后,需按照说明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弃。
脑血管病用药是一场“持久战”,规范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复发。希望大家牢记护士的提醒,遵医嘱用药,关注身体变化,让药物成为守护脑血管健康的 “有力武器”。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