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卒” 不及防,“识” 不宜迟,这份脑卒中知识清单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11-07 10:42:06


刘俊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急诊科

 

 

急诊室的警钟:那些与时间赛跑的瞬间

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 330 万人,平均每 10 秒就有 1 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 28 秒就有 1 人因此离世。更令人揪心的是,幸存者中 75% 会留下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40% 重度残疾。脑卒中已不是 “老年病”,25 岁以上人群终生患病风险接近 40%。今天,我们就带来这份实用知识清单,帮你识破卒中信号、守住生命防线。

 

认识脑卒中:血管“罢工” 的致命危机

脑卒中俗称“中风”,本质是大脑血管突然 “罢工” 导致的急症 —— 要么是血管堵了(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 80%),要么是血管破了(出血性脑卒中),核心都是脑部供血突然中断。

别看只是两种情况,危害却极大。大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短短 6 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死亡,每延误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神经细胞坏死。发病后可能瞬间出现偏瘫、说话含糊、看不见东西,严重时直接昏迷,甚至在几小时内夺走生命。这就是医学上强调 “时间就是大脑” 的原因,早一秒干预,就多一分恢复希望。

 

快速识别:记住 BE FAST 口诀

国际通用的“BE FAST” 口诀能帮你快速识别卒中信号,每个字母都藏着关键线索:

“B” 代表平衡(Balance),如果突然走路往一侧歪、站不稳,甚至拿不稳筷子,要警惕;“E” 代表眼睛(Eyes),突发看东西模糊、重影,或者单侧视野缺失,都是危险信号;“F” 代表面部(Face),笑的时候嘴角歪向一边,一侧鼻唇沟变浅,用手摸脸感觉一侧麻木,这些都是典型症状;“A” 代表手臂(Arms),双手平举时一侧明显下垂,或抬臂无力,甚至连杯子都拿不住,需立即警觉;“S” 代表言语(Speech),说话突然含糊不清,像含着东西,或者别人说话听不懂,答非所问,都要重视。

最后一个“T” 代表时间(Time),是最关键的一环。只要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刻记下发病时间,马上就医。此外,部分人发病前会有突发头痛、头晕,这些 “突然发生” 的异常千万别当成普通不适忽视掉。

 

急诊处理:发病后这样做最正确

首先必须牢记:第一时间打 120,绝对不要自行走路、骑车,也别让家人开车送医。120 急救人员能在途中做初步评估,还能提前联系医院开通卒中绿色通道,为救治节省宝贵时间。

就医前要准备好这些信息:准确的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症状是慢慢出现还是突然发作,症状有没有变化,比如从无力发展到不能动。还要告诉医生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正在吃什么药,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

到医院后,流程其实很清晰:先做头颅 CT 区分是血管堵了还是破了,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如果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4.5 小时内可能做静脉溶栓,把堵塞的血管通开;要是大血管闭塞,还能通过介入手术取栓。

 

预防优先:远离卒中的道防线

脑卒中其实可防可控,做好这两点能大大降低风险:

控制基础病是第一道防线。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损伤血管的“元凶”,一定要遵医嘱吃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把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不让血管慢慢 “变硬变脆”。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第二道防线。饮食上记住“少盐少糖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40 岁以上人群可以参考 “十个网球” 原则:每天肉类不超过 1 个网球,主食相当于 2 个网球,水果 3 个网球,蔬菜不少于 4 个网球。运动方面,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心率控制在 170 减去年龄的范围最适宜。还要戒烟限酒,男性每天白酒不超过 50 毫升,女性减半。另外,保证充足睡眠,少生气、少焦虑,不良情绪也是血管的 “隐形杀手”。

 

行动起来:把知识变成救命力

最后再划重点:识别用 BE FAST 口诀,出现症状记好时间马上打 120,预防靠控制基础病加健康生活。脑卒中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学会识别信号、掌握急救方法、坚持科学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