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中华好家风,凝结着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18-07-20 16:03:31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的起点,是一个家族的性格与风骨,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每周一21:15,当“好家风”的讲述人、传承人,做客河北卫视大型文化传承节目《中华好家风》,云淡风轻地回忆工作及生活往事,无需煽情或渲染,观众的内心已经被微妙触动,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节目不靠大明星、大制作吸引眼球,只凭真情实感以及家家都有的最朴素的好家风直抵人心,她是电视节目中的清流,也是自古至今的暖流。

h9

“人生好比黑夜行路,可失不得足啊!”北京人艺著名老艺术家郑榕做客《中华好家风》时说,话剧《长夜行》中的这句台词是他的座右铭

中国人,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

家风,大到一个家族以文字化传家的家训、家谱,小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她是一个人价值观的起点,是家族成员间的精神纽带,也渗入到后代骨血中,成为其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自2015年1月开播以来,就是本着这样一种初心,传承着不同家庭里隐性的精神力量。

h8

“家风观察员”辛唐米娜(右)、石述思分享他们的感动与感悟

家风的亲和力、感染力,就像担任家风观察员的辛唐米娜,在参加完第一期节目录制后所感慨的:“过了35岁,每个人的模样都是他看过的书、经过的事、走过的路,家庭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是家庭成员们看过的书、经过的事、走过的路,岁月让家庭撒不了谎,让家庭成员拥有了相似的气质、生活方式、核心价值。”无需煽情或渲染,当家风的讲述人、传承人在那里云淡风轻地回忆往事,观众的内心已经被微妙触动,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扣动心弦,触动灵魂,嘉宾俞柏鸿评价说,《中华好家风》是中国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电视节目;嘉宾陶思璇感慨,《中华好家风》让那些坚守信念的家庭有机会呈现于大众视野,如一股清流,在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上努力地维护着一方净土。国家级媒体也对《中华好家风》投以青眼,继《光明日报》点赞节目“文化自信、媒体担当”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刊文称赞,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将“家风”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做出详细解读和阐发,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义。

2018年6月25日起,《中华好家风》再次全新改版,于“看见幸福”主题舞美下,开启新时代暖心家风故事。主持人方琼的角色创新性地定位为“家风召集人”,让中华好家风得以最大范围传播扩散。同时设立“家风观察团”,由中青年家风观察员组成,有质疑、有感动、有观点的碰撞,也有由心而发的家风感悟。一个个在岁月积淀中暖心传承的家风故事,借助青春化叙事进行呈现,“让好家风流行起来”。

每一个大家、小家的家风,都如传家宝代代传承。能够代表家风的可以是一份嘱托、一句良言,也可以是一件充满意义的物品,凝结着美好的幸福感。每期节目尾声,当嘉宾郑重出示自己的“家风传家宝”,说出传家宝对于他们的内在涵义,构成“家风传家”环节,在提升仪式感的同时,也寓意着好家风传承不息!

“好家风”里的家国梦、赤子心

在《中华好家风》创办3年多、播出的近200期节目中,我们从一个个家庭虽然平凡却非常走心的家风故事中,读出了太多的感动和力量。

好系列10

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讲述他的“传家宝”

《中华好家风》的嘉宾,大多很平凡很普通,正是这些平凡的背后,承载着最闪光的品质。像宁波叶家,传承五代的灯塔世家,用整个家族“百年孤独”的接力坚守,守护着茫茫大海上的生命之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叶氏家风,那就是:“人在灯亮!”

叶家第五代80后守塔人叶超群,是这样来理解和传承家风的。他说:“爷爷和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换来了航船的平安。他们这种坚守的精神,是我所要继承的。我觉得,我可以做些事,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去关注、了解这个行业。如果可以,我还想开发灯塔主题的旅游。”

在这样的平凡家庭中,爱岗敬业就是代代相传的家风,而且,在年轻人身上,除了坚守,还会有创新。

有一种家风,传承的是“大家风范”。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女儿吴霜,曾这样回忆父母双亲:“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这是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一生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我的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家风,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默默流淌着。

匠人匠心的传承,也是一种高贵的家风。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第十代传承人张喜民,一生只为华阴老腔一声喊;像中国名厨王义均,一生只做“一道菜”鲁菜;像拟音大师魏俊华,一生甘做为影视作品添魂加魄的“幕后英雄”……坚守一方阵地,终其一生做好一件事,用人生的长度去丈量这一件事的高度。这是《中华好家风》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被人艳羡的“明星”,在拥抱鲜花、掌声、荣誉的背后,也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坚持与努力。刘和刚唱了太多关于父母亲情的歌,有人不解,为什么听他唱《父亲》,听他唱《拉住妈妈的手》,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听完他的家风故事就会了解,刘和刚的歌声里,有他一路走来、鲜为人知的往事,有他真实的情感发自本心。

家国梦,赤子心。这样的家风,在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位穿着草鞋走基层的地委书记,退休后20多年植绿荒山,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捐赠国家,自己的身后却是家徒四壁;杨靖宇的孙女马继先,做客《中华好家风》时,打开了用红布包珍藏的“传家宝”。那是一块桦树皮,当年,杨靖宇被困山林里,宁肯吃草根、树皮、棉絮,也不屈服于日本人。马继先说:“这块桦树皮就是爷爷的精神象征,每当看到它,就想起了爷爷坚强不屈的意志。”

●“我的工作标准是,每天至少来回保洁20遍以上,每片废纸、果皮都要捡干净,每个烟头都不放过。对乱扔乱倒的垃圾杂物做到路面上停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清洁工孙秀兰

山西孙秀兰的家,是一个标准的“环卫之家”,一把平凡的扫帚,从父辈算起,传承到了第三代环卫工、她大学毕业的女儿手上,被视为“传家宝”。爱岗敬业、坚守本分的家风,就这样身教胜于言传。

●“现在我老写这几个字: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这是我思想当中的座右铭。”——相声演员杨少华

86岁杨少华做客《中华好家风》、回忆与老伴50年的风雨经历时说,早些年最让他暖心的一句话,就是每当推开家门,老伴总是要喊上一句:“受累的回来了!”就是这句疼人的暖心话,让识字不多却有美德的妻子,高大在了他和四个儿子的心里。“知道疼人”,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美德,与杨少华的“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都是杨家朴素而珍贵的家风。

●“这国字的四框,是防备敌人的城墙。这城墙不是砖垒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肉堆成的。这国字里面的‘或’字,有天地,有房屋,还有大刀长矛,有咱中国人的一切。”——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

抗战时期,马本斋率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上奋勇抗敌,其中有这样一段催泪往事:日本鬼子在叛徒出卖下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以此逼马本斋投降。马母为了让儿子安心抗日,绝食7天光荣殉国。马本斋悲愤中写诗明志:“孝心化作剑出鞘,儿继母志卫中华。”母亲深明大义,儿子在忠孝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口,同样选择了抗战大局和民族大义,这是浩然正气的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