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为孩子解读《西游记》 怎样才能获得超能力?

发布时间:2018-08-03 16:12:41

《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同时并行着两种精神:一种是以唐僧为代表的,对人类苦难的慈悲怜悯;另一种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对自己生命自由的追求。

《西游记》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里面的超能力。

腾云驾雾,变化隐身,呼风唤雨,乃至成仙成佛,这些都是超能力。我们说过,《西游记》的设定是:获得超凡入圣的神奇能力有两个条件,而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慈悲、博爱的胸怀。

唐僧只是一个凡人,但是他有这样的胸怀,所以最终取经成功,自己也修成正果,成了佛。

然而《西游记》里还有一个人,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获得了超能力,这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和唐僧,构成了《西游记》的一体两面,同时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体两面。

孙悟空是一只天产石猴,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慈悲博爱之心,他也不想什么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大事情。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他。他唯一想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生命,这个在花果山时期就说得很清楚了。

他本来在花果山,无忧无虑地玩耍,然而他心中并不是完全满足的。当他发现水帘洞时,就对群猴说: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桌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等到搬进水帘洞住了,过了三百来年快乐的时光,按说该满足了,可他反倒伤心起来: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这几句话,是《西游记》的精神所在。中国人自古就很敬畏天道,认为生命、运势、健康,都是老天安排好的。上天是赐予者,是无上的权威,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挑战它一下。有些人对天地感恩戴德还来不及,而孙悟空居然认为是在受气!

孙悟空从幼年开始,就不愿受老天之气,不愿服阎王之管,希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追求自由的动力。这是他第一个特点,是他不同于群猴的地方。

这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他离开了安乐窝,用木材扎了一个筏子,冒着生命危险,划向茫茫大海。

一个人,如果认识到生命是应该由自己主宰的,而不是由别人控制的,并愿意为之努力,那么他的一只脚,就迈入了获得超能力的门槛。道教有一句著名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然,《西游记》的超能力,只是神话故事;然而,有些人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有些人做成了强大的企业,这些在人间,也可以视为一种“超能力”,超越普通人的能力。

当然,追求自由,必然要冒极大的风险,这是必不可少的代价。譬如孙悟空渡海的时候,遇到风浪,那条小木筏一沉没,就不会有未来的齐天大圣了。

然而,孙悟空乖乖待在花果山,哪儿也不去,就绝对安全么?不是的,因为谁也想不到,几年后花果山就遭到了混世魔王的侵略。假如一无所长的孙悟空被混世魔王打破洞府,痛加折磨,他恐怕会后悔当年没有决然出海学艺吧!

这个世界,只有潜在的危险,没有绝对的安全。很多中国人希望安全,不愿冒险,然而这种安全是臆想出来的。安全的背后,是对当前束缚的妥协以及对未来危险的弃守。

与其被混世魔王欺侮,被无常恶鬼勾魂,被上天奴役,被地府宰割,不如甘冒风涛之险,放手一搏。

为了自由,为了摆脱束缚,愿意抛弃一切以至生命,这是人性灿烂的光辉!

所以说,《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同时并行着两种精神:一种是以唐僧为代表的,对人类苦难的慈悲怜悯;另一种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对自己生命自由的追求。一个懂得追求自由的人,是可爱的。

如果说慈悲博爱是爱别人,那么追求自由就是爱自己。因为自己,也属于人类的一员。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任。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任,才会对别人负责任。这就是佛教所谓“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是可爱的。

孙悟空的学艺,既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整个花果山的成功。他学成归来,发现混世魔王打破他的洞府,抢了他的小猴。他赶到混世魔王的洞府,打败了魔王,救回了小猴,维护了花果山的安全。

然后,他又到龙宫取到兵器,闯入地府,强销生死簿,不但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还把所有猴类的名字全划掉了,销毁了猴类的全部数据,致使阎王想勾魂都找不到目标。

如果我们对谈论猴类没有感觉,可以试想,如果有一个人,把人类的名字全都从生死簿上划掉,使我们人类再也不会面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全人类的大英雄?

然而这种具有超能力的大英雄,首先追求的是自己生命的自由,成功之后,再利用自己的力量,造福其他人或者其他猴子。在成功之前,无休无止的试探,却是最能消磨人的意志的,只要耐不住寂寞放弃了,那么前面所有的试错都会化为乌有。

孙悟空的第二个特点,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咬定目标,毫不放松。这点在须菩提祖师要传他道法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

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须菩提祖师会的法术,当然是非常多非常多的。如果要学,恐怕一百年、一千年也学不完。然而,面对着这样的诱惑,孙悟空却一口咬定:只要能长生不老,就学,否则,再好再有趣,也坚决不学。

须菩提祖师有不少弟子,然而没有一个达到孙悟空的能力,他们大概就是在这些选择中迷失了。

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目标是什么,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另一条标准。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很多人能够面对明确的危险,却对众多的选择不知所措,这仍然是一种不自由。当我们出发的时候,目标往往是很明确的,因为那时候接触到的事情很少,面临的选择也不多,生活简单,这时候很容易勇往直前。然而,随着能力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岔路口越来越多,每一条岔路似乎都充满了诱惑,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被外界环境俘虏,成为诸多选择的奴隶。

等到偏离了初衷很久之后,我们才会发现:现在所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可再回到原路上去,已经太迟了。我们又受了一次老天的气!

孙悟空的第三个特点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个说起来似乎也很简单,但是做到也不容易。他学艺途中乘木筏渡过大海后: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学艺的时间才七年,而探访仙道,就花了八九年,从南赡部洲到了西牛贺洲。前前后后用了十五六年的时光。

这八九年,看上去没有任何用处,完完全全是浪费掉了,但是实际上不是,因为任何寻访,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一条路走不通,剩下备选的路就少了一条。这样试来试去,总会试到正确的道路上的。

但是在成功之前,无休无止的试探,却是最能消磨人的意志的,只要耐不住寂寞放弃了,那么前面所有的试错都会化为乌有。

所以,《西游记》中描写的超能力,也许并不存在。但现实生活中的超能力,却是有办法获得的,孙悟空千百年来,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喜爱,正因为他不仅仅有卓绝超凡的能力,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所有人心底里正在追求,或者不敢追求而极力想追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