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许光达率部韩城休整

发布时间:2018-12-28 17:00:05

1948年6月,西府(宝鸡)战役胜利结束,西北野战军三纵司令员许光达率部进驻陕西省韩城高家坡村进行休整。期间,许光达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在这里运筹帷幄、积极整军,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为发展地方经济、安定人民生活而积极奔走,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更留下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会晤地方领导

认真部署工作任务

随着宜川瓦子街战役、西府(宝鸡)战役结束,1948年6至7月,许光达奉上级命令,率西北野战军三纵在韩城地区集中进行夏季休整。许光达和三纵队司令部机关分住在龙亭、芝川、芝阳、高家坡、巍东至西庄镇等地,三纵司令部机关在高家坡,许光达在高家坡村戏台子旁边戏楼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1948年7月1日,韩城县委书记白耀明、代县长段洁、吴沙浪代表韩城人民到高家坡三纵司令部慰问官兵。许光达在其住处——戏台大院关圣殿接见韩城县领导同志,宾主坐在旧方桌两边长板凳上谈话,以白开水招待客人。白耀明向许光达介绍段洁、吴沙浪,并汇报韩城二次解放以来的形势、当前的任务及支前工作。许光达听了白耀明汇报后,表示对韩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是满意的。许光达并通报了宜瓦战役、西府(宝鸡)战役、洛白公路追击战的战况,并告诉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说:“这些战果达到了巩固后方黄龙、韩城解放区的目的。”

在会晤中,许光达还向韩城县地方同志布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他告诉韩城县地方同志,此次奉命率部进驻韩城做夏季休整的主要内容是:总结春季攻势经验教训;评功评奖庆功;学习提高认识;思想动员、练兵、补充装备、衣服,以增强战斗力。许光达对韩城武装建设很关心,询问武器弹药及人员情况,准备协调为地方解决武器弹药不足问题。他表示,为加强地方建设,确保社会安定,防止敌人反攻,纵队准备安排向地方派驻工作队,为地方武装搞训练,以提高地方的人员素质与战斗力,加强剿匪力度;同时发动群众做好参军、支前工作,组织担架队,为下一阶段的战役做好准备。

入乡随俗

与群众打成一片

许光达对韩城情况很了解,和当地群众交谈时,经常说些当地谚语。1948年3月,韩城师范、韩城中学的学生中,就有孟森、李孑、高天祥、雷云宵、樊士林、贾安福、薛汗、王福杰等参军。当许光达得知在韩城接收的新兵文化程度高后非常高兴,命令全部把他们安排在司令部机关政治部、宣传部。李孑回忆说:许光达虽是高级将领,但待人很随和,很慈祥,关照我的成长,要我当秘书,留在宣传部。许光达儿子比我小几岁,我俩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打着玩,那时天气太热,有时一起下河洗澡,很开心。李孑当编辑、孟森负责刻写、油印《人民军队报》《战地新闻》,发布新闻、简讯、捷报、战果、敌情动态等,鼓舞士气。三纵宣传队住在操场,后来住文庙里,排演的节目有《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并组织群众扭秧歌,深受韩城人民的好评。7月10日,部队宣传队在高家坡演出排演好的剧目,军民同庆韩城解放,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许光达住高家坡时,特地前往1932年壮烈牺牲的高德辉烈士故居凭吊,并探望高德辉的父亲高士龙。许光达握着高士龙的手说:“你要多保重身体,你为革命培养了一个好儿子,韩城人民永远怀念他,他的名字将永垂史册。希望你们全家均能各自珍重,为有这样的英烈而自豪。”

许光达对韩城当地的尊师重教很重视,特地到芝溪岗书院拜访教师高凤临。高凤临和数十名学生夹道欢迎,用“枣儿茶”招待贵宾。许光达坐在讲堂石桌前,和高凤临谈古论今,气氛很融洽。记得许光达曾问:“据先生看来,中西文化有何差异?”高凤临说:“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应以国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墨守六经,不可放弃科学,要结合时事。中国是礼仪之邦,居中国去礼义,则夷狄、禽兽而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与时谐行,我中国之前途,不可度量。”许光达连声称赞。许光达说:“当今战乱年景,先生带着40多名学生在深山里安心学习,令人大开眼界……这里像延安窑洞,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见许光达如此礼贤下士,高凤临不禁感慨地说:“你带兵打仗,救民于水火之中,我教书育人,救正人心,也是为国效力,所为者不同,其理一也。”两人攀谈甚欢,最后相揖而别。

严格要求官兵遵守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进驻韩城后,许光达严格要求三纵官兵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扫巷道,为百姓担水劈柴,慰问孤寡,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秋毫无犯,深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许光达深知当务之急是军粮加工问题,而韩城当地的粮食并不宽裕。于是,三纵部队的口粮全部从外面运来,组织当地群众帮助生产加工,并支付工钱。据高斌娃回忆:“部队运来山西原粮,要在驻地加工成面粉。我给队伍磨面时才17岁,部队运粮是大洋马。来送粮,去驮面,不论天阴下雨很准时,风雨无阻。每个磨子两个人,磨100斤麦交80斤面,留20斤麦麸做我们的工钱,干了60天,的确辛苦,但一想到是给解放军磨面,顿时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儿。”为提高效率,许光达深入水打磨房慰问工作群众,同时调查研究实际情况。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芝水河两旁村庄共聚集了数十台磨子,很好地解决了加工问题。其中在高家坡,就集中了10台水磨、7个碾子。当时,一台磨一昼一夜可出700至800斤面。许光达亲自视察,并在磨房里召开“诸葛亮会”,向群众请教有无加快速度的方法。磨房主高增荫说:“一是磨子时久未凿,二是堰坝渠漏失修,水流量小而转的慢。”许光达听后当即拍板说:“那好办,现在就找石匠,工钱由部队支付,修渠拦堰由部队承担,务必两天完成。”在许光达的督办下,结果任务如期完成,每台磨一昼夜能出900到1000斤面。许光达又问当地干部,部队使用水磨是否会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村干部说:“有7台磨供部队用,3台磨供村民及面户(卖面人)使用就可以了。”许光达听后说:“要是这样,我就放心了。”当高家坡干部群众一致要求将水磨全部用于赶制军粮时,许光达对在场人说:“我们军队来自老百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吃、住、行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解放了,让我们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才是。”

7月底,西北野战军三纵在韩城的夏季休整结束,许光达率领部队投入新的战斗———澄合战役。经过休整,部队伤病员身体大部好转,士气旺盛,战斗力增强。部队在高家坡的一个广场里开了两个会,一个是休整期间的总结会,一个是迎接澄合战役的战前动员会,许光达参加并做了发言。战士们群情激昂,纷纷表决心、写请战书,场面十分感人。

部队走后,许光达又派数名后勤人员留下,挨家挨户地走访询问有无丢失东西,如有即按价赔偿,为防止敌人前来报复,部队出发前,将住在高家坡年龄小的宣传员、伤病员转移到后方宜川。

三纵开拔时,韩城人民纷纷赶来相送,除捐出衣物粮食外,还大批报名参军和加入支前行列。仅高家坡有55人自备11副担架参加了支前队,随三纵开赴前线,为西北野战军取得澄合战役的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