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首个全国生态日,绿水青山看河北

发布时间:2023-08-18 10:48:16

夏末秋初,金风送爽,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了。全国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河北也在雄安新区同步举办相关活动。燕赵大地,积极行动,将节日的氛围感拉满,鲜明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共同呵护美丽家园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我省各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呵护美丽家园。

当天,全国生态日河北活动在雄安举办,现场发布了全国生态日河北雄安倡议,举办了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

省法院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以来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发布《2022年度河北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及河北环境资源审判的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

邯郸、张家口、唐山、承德、辛集等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环保志愿者,来到广场、街道,走进企业、社区,通过开展环保主题宣讲、环保知识竞赛,带动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廊坊市小学生宋柳凝:“了解了一些我们身边的清洁能源以及如何低碳出行,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来到洋河入海口,通过遥控水质监测无人艇,对河道中各预设点位进行实时水质监测,用科技力量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邢台、衡水等地师生走进环保企业,近距离接触生态环保设施,体验大气和水的治理过程。

沧州任丘市组织开展野生鸟类放飞活动,志愿者通过对湿地与野生鸟类关系的讲解,给参与者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野生动物保护课。石家庄市园林局等单位发起"挂巢引鸟"生态实践活动,100组家庭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为鸟儿建房造家。体验互动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市民关爱野生动物的意识。

石家庄市民:“读百篇文章,不如一次实践,通过这次活动,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


塞罕坝机械林场:守护绿色 续写传奇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牢记总书记嘱托,新一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守护绿色,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八月的塞罕坝一碧千里,茫茫林海间,林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样地监测,一亩地适合多少棵树生长,一棵树每年胸径增长多少,负责这项工作的侯建伟告诉记者,为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他们必须掌握林木的全部资料数据。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侯建伟:“现在我们这个林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种形式了,然后我们就会有营林,就会经营这片林子。像抚育、间伐呀,为了让这个树长的更好,看看到底是经营前好,经营后好,还是原始状态好,作用就是培养这个生物多样性。”



60多年前,塞罕坝是一片高原荒漠,“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2%,这凝结着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艰苦创业的心血。守护好这片百万亩林海,离不开科学管理。这两天,塞罕坝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特地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病害调查。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田呈明:“全面的了解这个区域的这个病害的这个种类,整个调查完在200种以上的这样一个病害,我们还要搞清楚它的这个丰富的特点,危害的严重程度,有没有潜在的的风险。”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塞罕坝机械林场已经建立起了病虫害“外防输入内防输出”高效管控防治体系,并与周边区域成立联防联控组织,互通信息,共查漏洞,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塞罕坝病虫害成灾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二以内,稳稳处于“成灾率不高于千分之三点三”的红线之内。

塞罕坝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赵占永:“这次病害普查覆盖全部林区,六个分场、三十个营林区115万亩林地。这次病害普查的目的主要是摸清全部底数,为将来的病害预防做好基础,保障林区安全。”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奋力开启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新征程,茫茫林海正在续写新的绿色奇迹。2022年,塞罕坝造林方向转为林冠下造林,并引进阔叶林,采用针叶、阔叶等混交的方式,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通过科学开展森林经营,今年塞罕坝已营造近自然混交林2.39万亩,并深入实施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抚育盲区清零行动,完成森林抚育7万亩、造林1.39万亩。

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今年,我们还要高质量完成中幼林抚育8万亩、工程造林0.4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不断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强化资源管护,朝着绿色梦想昂首阔步,以实际行动在茫茫林海中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塞罕坝人再接再厉。预计到2030年,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约86万吨,释放氧气59.8万多吨,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首个全国生态日河北活动在雄安新区举办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天上午,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未来之城”雄安成功举办了全国生态日河北活动。会上发布了全国生态日河北雄安倡议。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认识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十年来,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减少至2亿吨以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8.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以较低的能耗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煤炭消费占比下降15.9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7289.2万千瓦;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64.6%,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设区市全部退出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名,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超过80%,劣Ⅴ类水体断面动态清零;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9.7亿立方米、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森林覆盖率3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塞罕坝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政策文件,颁布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30余部地方法规,出台钢铁、焦化、平板玻璃、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等50余项地方标准,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


“沧海之州”,看盐碱地如何华丽“蝶变”


在黄骅市长郭镇李子扎村,记者看到一片片玉米苗长势喜人,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一年收获两季农作物。这片土地,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之前,李子扎村附近90%的土地都是荒芜的,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沧州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请到了沧州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盐碱地变成了“大粮仓”。现在这里基本上能达到亩产320到350公斤,合作社年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针对沧州盐碱地的情况,沧州市农科院研究了土壤改良方法,并引进筛选了一系列的农作物品种,比如旱碱麦,比如油葵、高粱,它们在中度盐碱地都能正常生长。而现在,他们还在研究重度盐碱地的改良。这不仅保证了粮食安全,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沧州市的海兴县,曾经也是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现在这片盐碱地上也长出了大“宝贝”。

海兴有机碱梨,皮薄肉甜,还曾在2020年河北省农业厅举行的梨王争霸赛上荣获金奖。一般的梨,甜度可以达到9或10。可记者现场随机挑选了一个海兴有机碱梨进行测试,甜度就达到13.9。、



海兴的这片盐碱地,最早的时候连草都没有,更别说树了。可是盐碱土地当中钾含量是很高的,是普通土壤的好几倍,水果好吃主要养分就是钾含量对它有主导作用,所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宝贝的土地。

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瑞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月林介绍,通过他们七八年的改良,让这里的土地不仅可以栽种果树了,还含有了丰富的微量元素。如今,盐碱地上长出了“宝贝”,也吸引了周边劳动力,给大家创造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