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本报曾两度专访梁晓声 《人世间》里梁晓声的“影子”

发布时间:2022-03-10 14:21:22

梁2

 

热播剧《人世间》3月1日收官。剧集开播以来,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爱奇艺平台热度破9800,豆瓣评分8.1。

这部电视剧以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坐标轴,聚光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展现了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迁过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悲欢和人生际遇,被称为一部“平民史诗”。

本报记者曾有幸两次采访梁晓声,第一次是2018年10月26日,在河北省第六届惠民阅读周暨2018惠民书市的主会场上,梁晓声介绍了自己的新作《人世间》。第二次是在2019年8月23日,梁晓声出席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吕家村举行的儿童影片《桑丘的故事》开机仪式。

这两次,本报记者采访的主题都是《人世间》,梁晓声说,《人世间》所描写的周家兄妹及周父,就有他和父亲的影子。

如今,随着《人世间》的收官和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回头再看当时的专访,仍是那么亲切,梁晓声的言谈话语放到现在依然字字珠玑,历久弥新。

如果小说可以重写,我想将主创们的智慧都融进去

先来说说剧版《人世间》和小说《人世间》。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小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与复杂,塑造出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人物群像,从他们充满悲欢离合的跌宕人生中,史诗般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和原著相比,剧版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结局都发生了改变。以周家兄妹三人为例:原著中,周秉义因为工作操劳得了胃癌,不久就病死了。周秉义去世后,郝冬梅认识了一位华裔商人,当即选择了改嫁,余生在国外生活。而电视剧中,周秉义得胃癌的情节并没有被直接删去,但改为病情并未恶化的胃癌早期。“光字片”改造完成后,周秉义、郝冬梅回到了之前的兵团生活。至于周秉昆和郑娟,原著中,周秉昆判刑超过10年,但剧中刑罚减轻,判了9年,再加上多次减刑,最后入狱8年左右出狱了。此外,周蓉和蔡晓光的结局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作协近日举行的“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上,梁晓声坦言:“影视剧对于我想表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人世间》的电视剧将部分角色和情节从概念化变为具象化,更加智慧地进行戏剧展现,例如对于周母这个角色的刻画、将周父认可郑娟的情节改为让郑娟在门口听到父子俩掏心掏肺的对话等等,这些改动都证明导演与改编者对原作的提升。如果小说可以重写,我想将主创们的智慧都融进去。”

《人世间》就有梁晓声自己和父亲的影子

时间回溯到2018年10月26日,著名作家梁晓声携长篇小说《人世间》做客河北省第五届惠民阅读周暨2018惠民书市,与读者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心得以及自己从大杂院少年成长为作家的人生经历。他建议年轻父母从自身做起,放下手机,拿起书,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梁晓声畅谈向社会底层表达敬意的写作初衷,反复强调要多多读书。

作家创作现实题材,通常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人世间》所描写的周家兄妹及周父,就有梁晓声自己和父亲的影子。“我从小生活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破败的大杂院中,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我熟悉城市底层的百姓生活,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辈小时候生活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梁晓声说,虽然书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等人性中美好的幽微之光在他们身上却熠熠夺目。

《人世间》:读书改变命运。梁晓声亦然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模样、每一刻读书学习造就的闪耀,都会成为普通人平凡日子里的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经历特殊年代、知青岁月、改革开放等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面对生活的磨难与困苦,面对泥沙俱下的命运洪流,他们借助知识的力量,凭借奋斗的精神,改善生活、改变命运。就像主题曲MV的开头片段,几句“踏实看书去吧”“我和你妈妈,砸锅卖铁也供着你,当老师”……剧情贴近生活、故事感人戳心,给每个普通人极强的代入感,成为观众最直接也最引发共鸣的感受。

剧中,读书改变命运。梁晓声亦然。在河北省第五届惠民阅读周暨2018惠民书市上,记者曾问梁晓声一个问题:您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经历的?梁晓声回答:“我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从少年时期就喜欢读书。因为当时最底层城市人家的儿女没有娱乐活动,读书就成了唯一的乐趣,也正是因为读书,我考上了大学,进入创作专业,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又与书结缘,所以写作就成为了职业。”梁晓声说,由于他的职业原因,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因此对于他来说,工作、读书、写作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小时候,我把攒下的钱都用来租书看,整条街书铺的人都认识我。高中毕业后,我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因为我热爱读书、写作,被批准参加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并创作了小说《向导》。1974年,复旦大学的老师到兵团招生,我得到老师力荐,成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我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编剧,这份工作同样离不开读书、写作。”

在兵团的时候,梁晓声有一段时间被“发落”到木材加工厂,即便是跟很多人一起抬木头,他也没有放弃阅读。“大家一起抬很沉的木头,我就给大家讲从书上看到的故事,以此放松一下。讲完了休息的时候,有人会递给我一根烟。这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他们带来快乐的人的尊重。”

梁1

不用微信不知蓝牙……梁晓声的生活趣事

“我这个人完全跟不上时代,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就是发发短信,什么微信啊我从来不用。我也不会用手机叫车,我打出租车都是在街边招手。”梁晓声在河北省第五届惠民阅读周暨2018惠民书市还跟读者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经常听有人说什么蓝牙,有一次我看见我爱人钥匙扣上有个蓝色的动物牙齿形状的小装饰,我就问她,这就是蓝牙吗?结果被嘲笑了很久。”

梁晓声说他不否定这些新兴的娱乐方式,但是,他希望年轻人能在爱好里加上读书一项。“书籍与人类的关系久远而又紧密。读书可以慰藉心灵,把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还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人们为实现梦想努力拼搏。一个人从少年时开始,培养起某种爱好,然后再加上读书,就能够受益终生。如果一个人有很多爱好,但却没有读书这一项,那对其一生都是遗憾。”

梁晓声说,把书放在背包里,有空的时候读上几页或者几十页,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总会读完一本书,而如果这些时间用在刷微信上,很多时候是没有收获的。梁晓声认为,读书习惯多是从少年时代养成。他建议年轻人要多在大学毕业之前读好书,因为步入社会后,容易缺乏读书的激情和时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他在以后也会跟读书无缘。”梁晓声说道。

梁晓声建议年轻的父母,尽量让孩子多读一些超越自己年龄段的书。“在国外,《时间简史》《万物简史》这样的大部头的书,是很多读小学、初中的孩子在看的书。国内的孩子上初一时可能还在读绘本,但是国外的同龄小孩已经开始看哲学、历史、博物类的书了。”

梁晓声提到,为了让下一代爱上读书,以色列甚至在书页上抹上蜂蜜,“年轻人,让家里有个角落放书吧!年轻的父母,让孩子看到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吧!”

谈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打手机游戏、刷微信、追剧、玩抖音等方式解压,梁晓声觉得年轻人应该反思: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打发时间,到底收获了什么?相比于这些,他更建议年轻人拿起书本,“今天很多人的微信里有许多朋友,但内心还时常会觉得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人类社会发展节奏太快造成的人心的失重。”对此,梁晓声建议不妨在书中会友,书中的许多优秀人物都堪称良师益友,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些优秀的书陪伴着他一直走到今天。

关爱孩子

特别为孩子创编作品

2019年8月23日,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驾梦儿童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儿童影片《桑丘的故事》在拍摄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吕家村举行开机仪式。《桑丘的故事》根据当代著名作家、编剧梁晓声的作品《咱哥仨》改编,是一部充满自然、动物元素的儿童轻喜剧。

在开机仪式间隙,梁晓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很荣幸能在河北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拍摄这部拍给孩子的电影,这也是我在《人世间》之后创作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同时,他坦言:“我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了20多年,对儿童电影很有感情。此次电影的主角是孩子与毛驴之间最纯真的感情。而孩子更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所感染,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给孩子年幼的心灵种下一颗有爱的种子,一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这也与《人世间》所包涵的人文情怀有着共通之处,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人生思考。”

无论是《人世间》还是《桑丘的故事》,梁晓声都关注了人的成长,而这也是本报记者两次专访梁晓声的核心。如今,虽然好几年过去了,借助《人世间》掀起的收视狂潮,再回味曾经的采访经历,不单是收获,对作者、对读者,更能从绚烂多彩的时代故事里感悟美好生活的真谛。

梁3

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