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河北题材纪录片“破圈” 一年缘何三部纪录片登陆央视?

发布时间:2022-05-17 10:46:06

河北1

2021年4月26日至28日,《初心李大钊》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一年之内,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精心打造的三部纪录片《初心李大钊》《大河之北》《中国杂技·吴桥》,先后登陆央视,对宣传河北、光大河北形象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三部片子的主创团队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因此得到业界极大关注,央视有关频道、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及央视国际总公司等纷纷提出合作意向。

一年缘何三部纪录片登陆央视?成功“破圈”的密码何在?来,一起解锁!

一年三部纪录片登陆总台央视主频道

《初心李大钊》。该片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重点纪录片创作目录。创作历时两年,分《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上下两部共6集。该片完成后得到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文献题材审片专家组高度评价,并积极推荐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4套)《国家记忆》栏目。《国家记忆》栏目是中宣部“四史”重点教育栏目,对所播节目要求非常严格,《初心李大钊》3集精编版在李大钊同志就义纪念日之际,2021年4月26日正式推出,每天一集,纪念日当天4月28日播完,成为河北省党史教育宣传的重点作品之一。

《大河之北》第一季。2021年春节期间,河北广播电视台及重点网站同步推出的6集纪录片《大河之北》第一季“山川地理篇”,得到社会各界一致点赞,新华社、国家广电总局等纷纷发文专题评述,引发现象级传播效应。受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纪录片网推荐,该片于2021年12月登陆央视财经频道(2套)。由于收视表现突出,频道又多次安排重播,特别是今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该频道在黄金时段两次播出,宣传效果突出,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表扬与肯定。

《中国杂技·吴桥》。该纪录片原是河北广播电视台于2021年国庆期间推出的一部3集纪录片,全面反映吴桥杂技的历史、门类、人才等,突出展示杂技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央视纪录频道观摩后,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与主创团队积极联系,购买了改编播映权,由3集改为4集,并于今年4月14日—17日在央视纪录频道(9套)黄金时间播出。

央视播出后续效应。由于三部纪录片的连续推出,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与总台央视多个频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省委宣传部协调指导下,与总台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部沟通,共同完成中宣部“世界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中有关河北省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拍摄工作,团队用八个月时间创作完成了6集纪录片——《大河之北》第二季“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22年春节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之际推出,其速度和效果被央视同仁称为“难以想象”。目前该系列正修改完善,按照项目统一安排拟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央视财经频道根据频道定位,购买了《大河之北》第二季其中两集的播映权并同时预定购买第三季全6集节目的播映权,这在央视极为罕见。央视财经节目中心主动提出合作拍摄雄安题材纪录片意向,拟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推出,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沟通联系。除此之外,今年清明期间,节目研发部协助央视综艺频道拍摄了邓拓之女邓小岚的故事,在《多情的土地2022》专栏中播出。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拟改编播出《大河之北》,并希望就雄安题材、脱贫攻坚等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合作。节目研发部还受邀积极参与了中广联合会的大型纪录片《加油!新时代》的创作。

河北4

2022年4月14日至17日,《中国杂技·吴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河北5

自2017年起,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共创作播出了纪录片、微纪录片共计12部159集

河北题材纪录片“破圈”的原因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是一支纪录片创作的新生力量。主创团队一线人员十余人,以40岁、30岁左右的青年导演为主,其中大部分人涉足纪录片创作不足五年时间。从2017年起,该团队共创作播出了纪录片、微纪录片共计12部159集,按内容划分,有传统文化题材的《中国梆子》《大道太极》《中国杂技·吴桥》,现实题材的《潮起京津冀》《时代的号角》《筑梦新时代》,人文地理题材的《大河之北》《乡愁·雄安》《档案百年》,红色题材的《初心李大钊》《红色号角》《雄安红色往事》等。在创作中,把握时代脉搏,突出纪实特点,立足发生在河北大地上的重大事件,精准谋划选题,实时跟进记录,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踏准节拍及时推出,形成重大题材的宣传强势,成为这只团队创作的重要特点。其作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

宣传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近年来,从中宣部到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出台文件,制定政策,重点扶持。省委宣传部对纪录片创作非常关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多次指示并指导鼓励团队,主管部领导及有关处室从选题立项到宣传推广,在创作思路上及时指导,创作过程适时督导,经费资金积极扶持,《初心李大钊》《大河之北》《中国杂技·吴桥》三部纪录片均为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对于涉及河北文化和外宣形象的纪录片题材,有关厅局包括省广电局、省文旅厅均给予资金及资源上的大力支持,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成就了精品纪录片的产出。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创新创优常抓不懈。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近年来持续支持节目创新创优工作,形成一套良好机制保障。台(集团)非常重视纪录片生产,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武鸿儒多次就纪录片精品创作给予指导,就选题立项、创作生产、审核把关等方面严格要求,明确提出“我们要创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纪录片”。台里在创收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设立节目创新创优基金,对纪录片给予支持。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台总编辑李社军在团队人员配备、资金运作、多方配合上积极调度;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成树亲历亲为,与团队一起深入研讨。台里的政策扶持,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打造一支过硬的创作队伍。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组建以来,在部门主任朱新的带领下,从制作形象片、专题片开始,努力探索精品创作路径。台领导敢于放手,团队自有担当,勇于创新,以“新闻视野、时代属性、可视化表达”作为打造精品的三个立足点,用过硬的作品赢得各级领导肯定和受众认可。部门鼓励年轻人业务创新,营造良好创作氛围,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倡导“围绕中心,关注大事,服务大局,凸显特色”的创作理念,树立“逢大事、不缺位”的工作理念,遵循“凡我出品,必是精品”的价值理念,培养团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让大家在一件件作品中体现媒体人的价值。近年来河北的“三件大事”、脱贫攻坚、小康工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都是团队创作的题材重点,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叫响了“河北广电研发制造”的品牌。

探索形成一套高效运作机制。纪录片的创作是团队配合的产物,拍摄及制作要求较高,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从创立之初,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树立文化自信、业务自信,打破圈层概念,积极探索开放合作机制。在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磨合出一套与社会化制作公司合作的生产模式,即:部门团队“出大脑”,负责主题策划、文案创意、计划制定、后期监督;拍摄制作中部门导演全程把控,实行“导演中心制”;外协公司则负责具体执行。在经费、人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加强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多个项目齐头并进,每个导演独当一面,高效生产。在目前纪录片高投入、大制作的创作形势下,这支“轻骑兵”以“小成本、大情怀”的使命担当和专业追求,让更多的“河北题材”纪录片走入人们的视野,也为河北纪录片创作力量的不断壮大作出了应有贡献。

让河北纪录片长盛不衰,永葆创新活力

河北3

在纪录片《正定是个好地方》拍摄现场,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主任朱新与团队成员在设计镜头

近年来,我省宣传管理部门及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为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提供了优沃的土壤,纪录片创作出现了日渐繁荣的良好局面,但同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节目研发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省级纪录片发展规划。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审视纪录片行业发展,制订河北纪录片行业发展规划,尊重创作规律,明确目标任务,形成一套机制,构建宣传强势。

二是完善更高层面的策划机制。围绕主题主线,充分挖掘河北的文化资源,聚焦新时代河北的发展特点,加强重大选题规划,策划丰富创作选题,建立纪录片题材项目库,形成一批有深度有份量的选题。

三是设立纪录片创作发展专项基金。在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基金中,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加强对导向正确、题材重大、特色鲜明的纪录片创作选题和项目的扶持推动,重点扶持优秀团队、优秀作品,激发创作主体的创新活力。

四是整合提升纪录片创作队伍。团队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生产力,面对我省纪录片创作团队较为分散的现状,注重抓龙头、带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人才培训交流、协会组织建设、设立创作基地等方式,培养更多高端纪录片创作人才,形成创作合力。

纪录片是影像的历史,是“国家相册”。河北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河北题材、河北人物、河北风物、河北故事,为纪录片创作团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同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交汇,使河北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纪录片创作团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河北纪录片人有信心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点击“国+社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