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我的家乡,我的村 | “老房东”家的苹果红了

发布时间:2022-10-26 15:09:52

06-1

 

李保国教授在这里给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圣地明珠”苹果红了,东白面红人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漫山遍野的苹果树,像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把东白面红的山野装扮得红红火火,过节一般。

家乡3

阵阵水果的清香扑面而来,走在半山腰果园里面,一个圆圆的、被贴上“平”“安”“幸”“福”字样的、红红的富士苹果,晶莹剔透,光滑如玉。

东白面红村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平山县孟家庄镇,这里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多山地丘陵,与近邻的“太行明珠”元坊村一道,组成了平山县面积最大的红富士苹果产区。这里的苹果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圣地明珠”。

提起平山县西部深山区的东白面红,自然会想到著名作家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1940年,作为文化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秘书长的著名作家康濯,经常深入平山县东白面红等农村,参加减租、反霸、土改等运动。

《我的两家房东》以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反映了1940年晋察冀边区实行“二五减租”、开展民主运动、宣传边区施政纲领二十条的情景,精心刻画了党的干部“我”的两家房东的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表现出解放区青年男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当年,在东白面红村,康濯构思了这篇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后来,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说《我的两家房东》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篇小说,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惊人之作”。从此,东白面红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文化名村。

“这天,是个初冬好天气,日头挺暖和。河槽里结了一层薄冰的小河,有些地方冰化了,河水轻轻流着,声音像敲小铜锣。”当时的坡岭上没有苹果,但康濯笔下的的东白面红依然美丽。

循着康濯笔下的景致,我们平山县旅游协会一行来到东白面红,探寻当年抗日烽火留下的红色印迹。

在村头,几树红柿长得旺盛。那幽幽的街巷,潺潺的溪水,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这个仅有70多户人家、200多人小山村静谧而清新。

这里青山叠嶂,碧水幽幽,并没有白色或者红色土层结构,而这个村庄为什么要叫“白面红”?在路上,我们一行人就探讨东白面红这个名字的由来。

同行的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赵龙告诉我们,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驼队路过村中,村民好客,拿出仅有的高粱米磨成面,代替白面包饺子款待驼队客商。客商问起饺子皮为何是红色?村民答道:本村白面都是红色。于是便得名东白面红村。

多少年来,东白面红的老百姓靠天吃饭,经济来源基本是种地,收获的玉米、红薯等大都是各家自己留着,除自己消化一部分外,其余就用来换一些白面和大米。日子不好过,基本上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也有不少妇女到城市里当了保姆。

俗话说“靠山吃山”。后来,村里人也想凭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改天换地。于是,有人请来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

“天气暖和起来,开春了!杨花飘落着,枣树冒出了细嫩细嫩的小绿叶,也开出了水绿水绿的小花朵朵,村里人们送粪下地的都动起来了。”正如小说所描写,东白面红的春天来了。

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他上山下坡,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亲自选址,选定了这一片种植基地。农民不会种,他就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并为他们制定了水肥管理、疏花疏果、套袋、去袋着色、病虫害防治、冬夏剪枝等一系列标准化技术流程。

“不喷农药、不打蜡、不催熟,保持原始的自然滋味。”从此以后,这里的苹果种植,完全按照当年李教授的嘱托来精心操作。李保国虽然走了,但是他用劳动和技术给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学不尽的精神财富。

几年过去了,东白面红岭上的苹果大又甜。到了十月,秋风一吹,经过霜降,大批的苹果就成熟了。粉红的苹果变成了“红玛瑙”,硕果累累,挂满枝头。

“多年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应该感谢恩人李保国老师啊!”在苹果基地打工的一位老农感慨。

一阵阵秋风吹来,把苹果吹得摇头晃脑,十分可爱。采下一个,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地香甜可口。

“圣地明珠”红苹果带来了东白面红人的好日子。路过这里的游人,采摘下这红红的苹果时,无人不会欣喜称道,李保国精神又回到了东白面红。

而我则想告诉康濯先生,老房东家的苹果红了,东白面红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邢建军

(作者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平山县作协主席)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