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河北报业“社区儿女”服务:“家门口养老”的“报达”模式——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秀芳一行应邀考察,盛赞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乐龄生活工作室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1 15:40:55

613日,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秀芳一行应邀考察了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乐龄生活工作室。陪同考察的有省委农工部原部长、邢台市委原书记董经纬,省住建厅原副厅长、巡视员张凤珠,省专家咨询服务协会会长张献考,省医康养设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建明等领导和专家。此次考察聚焦“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可持续性”,实地探访了生活区内的日间照料驿站、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适老化改造驿站、社区卫生室、乐龄学堂、社区食堂、便民服务驿站及老干部活动中心,深入检验“物业+养老”模式的落地成效。河北新冀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广明、副总经理(兼乐龄生活工作室负责人)高利锋介绍了相关情况。

乐龄生活工作室隶属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全资企业——河北新冀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专注社区“一老一小”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创新组织。工作室以“报达”为品牌(寓意“报父母恩,达子女愿”),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党建与社会责任融合,探索“物业+生活”“公益+效益”的党报物业服务模式,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从“物业管家”到“社区儿女”

“一老一小”牵动着每个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一老一小”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是衡量社区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河北报业乐龄生活工作室,聚焦“一老一小”,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不断丰富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老幼共融的活动和服务清单,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1.硬件建设:打造长者“生活乐园”

就像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梦幻的游乐场,河北报业乐龄生活工作室通过盘活物业场地、整合社会资源、争取政策扶持,在河北日报生活区打造了一个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生活乐园”——乐龄生活服务旗舰店。除了可以提供一日三餐的社区食堂,还陆续新建运动健康、日间照料、乐龄学堂、适老化改造、好物甄选等5个社区驿站,成为老年人的“生活百宝箱”,全方位满足他们“医食住行娱”等需求。其中,运动健康中心,就像社区里的“健康充电站”,成为全省首个社区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项目。

2.软性服务:编织长者“贴心棉袄”

针对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的生活特点,我们构建了五位一体的乐龄生活服务体系,成为长者“贴心棉袄”。先后制定《乐龄会员服务权益清单》《上门探视服务标准》《健康建议报告》和《乐龄学堂运营方案》,覆盖“医、食、住、行、娱”五大服务板块,提供130多项服务内容。工作人员从“物业管家”变身“社区儿女”,让老人在社区多了一个24小时的依靠,减轻了子女没时间照顾老人的压力,为工作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五大场景,破解居家养老痛点

老年人对熟悉的家居环境有强烈依恋,家庭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河北报业乐龄生活工作室围绕五大场景,破解了居家养老的痛点。

1. 智能监护:毫米波科技筑牢“安全网”

24小时守护:为高龄空巢老人安装毫米波监测报警仪,实时捕捉心率异常、跌倒风险,8秒自动报警并联动家属与医疗后台,全年成功预警突发疾病3起。

医养融合:联合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设立医务室,提供问诊取药、针灸推拿、慢病管理等服务,年服务超1万人次;2025年建成全省首家社区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通过康复训练降低慢性病风险。

2. 社区食堂:温情送餐打通“最后100米”

分层定价机制:普惠餐5元(一荤一素)、自助餐20元(60岁以上9折),一日三餐,并开通外卖口,覆盖周边小区订餐需求。

四年坚守:工作人员王瑞菊连续四年风雨无阻为90岁以上独居老人送餐,延伸居家养老“温情链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这份热饭暖胃更暖心!”独居老人赵奶奶感慨道。

参观社区食堂外卖口


3. 适老化改造:“小改动”守护大安全

聚焦浴室防滑、智能马桶、床边护栏等30余项改造,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间。

创新“基础版(公益)+升级版(付费)”套餐,针对老年人居家情况、身体状况以及住宅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案实施改造方案,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五方面功能性需求,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专属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场景。居民张先生体验后赞叹:“现在洗澡不怕滑,起身有扶手,家里变安全了!”

4. 乐龄学堂:重建长者社交圈

开设书法、国学、营养、钢琴、智能手机、八段锦等课程,链接社区资源,吸引50余名学员组建八段锦社团、葫芦丝社团。“现在每天9点半比上班还要准时。”80多岁的退休职工刘先生说,“每天上午的八段锦活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跟老邻居、老同事聊聊天,再也不用自己在家里闷着了!”

 乐龄学堂钢琴体验

5. 代际陪伴:大学生叩响独居老人心门

“老小朋友”结对计划:乐龄工作室通过组织“我和我的老朋友”助老志愿者活动,让30多名大学生定期入户,做家务、教授智能手机、整理回忆录,与社区老人进行代际交流。71岁失独老人薛奶奶含泪道:“这些孩子像自家孙辈,陪我聊天解闷,日子不再冷清。”

 

助老志愿团活动照片

 

三、领导专家考察共识:可复制的“燕赵样本”

现场参观考察后的交流座谈会上,各位省厅级老领导和专家对河北报业乐龄生活工作室探索的“报达”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其价值、推广与合作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座谈会现场

1.“高度契合中央精神,服务精准到位”

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秀芳深受触动,她表示:去年听说了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乐龄乐龄生活工作室的做法,一直想来参观考察。今天我很受触动,乐龄工作室“医食住行娱”五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得精准到位,完全契合了69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的核心要求。这个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其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2.“就地整合资源,模式具备推广基础”

河北省委农工部原部长、邢台市委原书记董经纬认为:这次考察很有收获。我们不是养老服务的旁观者,而是当事人。乐龄工作室的模式,核心在于“就地取材、资源整合”,完全符合国家养老服务发展方向,正当其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养老服务的大背景下,河北自身更需要这样务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依托大型企事业单位物业基础、提供“社区儿女”式贴心服务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能快速惠及更多社区。

3.“成功转化责任主体,实现有尊严的社区养老”

河北省住建厅原副厅长、巡视员张凤珠表示:这个地方(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乐龄乐龄生活工作室)我来过多次,但每次都有新收获。工作室将“物业+生活”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从居家养老到“一老一小”服务的拓展。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成功地将“养老”从单一的家庭责任,转化为社区的共同行动,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真正享受到“床边有医护、门口有食堂、身边有关怀”的便利与尊严。

4.“回应90%居家需求,树立实践新样本”

河北省专家咨询服务协会会长张献考从政策与实践角度分析:过去政策焦点常在机构养老床位,而忽视了占比超90%的居家养老现实需求。乐龄工作室的模式,完美融合了“家的温度”与“专业支撑”,为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构,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5.“发现成熟案例,期待深度合作赋能行业”

河北省医康养设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建明惊喜地表示:我们长期研究居家康养场景,没想到身边就有如此成熟的案例。乐龄工作室在健康管理、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为我们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期待在人才培训、技术应用、标准共建等多维度开展深度合作。

 

结语:赋能家庭,打造“燕赵样本”

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政策精准化、服务有感化、运营生态化,将物业的“在地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养老服务能力。未来3-5年是“物业+养老”模式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

“五位一体的服务,是以长者需求为中心的深度重构。让高龄空巢者安全、活力长者精彩,方显家门口养老真义。”乐龄生活工作室的实践清晰揭示:社区服务旨在赋能而非替代家庭。通过科技守护安全、食堂托底刚需、代际温暖心灵,最终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朴素愿景。

随着河北“银发经济”政策深化,“报达”模式正从河北日报生活区走向更广阔天地,为中国特色居家养老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燕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