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泌尿健康100问”公益科普专栏连载(四)

发布时间:2025-10-11 15:45:35

2025年全国泌尿健康日以“守护泌尿健康 共筑生命防线”为主题。为帮助大家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科普知识,实现早诊早治,我们推出大型泌尿健康公益科普专栏连载——《泌尿健康100问》,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瞿长宝教授及其团队,共计15位临床专家,就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常见问题全面系统为大家做权威讲解。每期内容也将同步发布在河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冀时”客户端、河北广播电视报新媒体组合平台,大家也可以从各平台详细了解《泌尿健康100问》科普知识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本期主讲人瞿长宝教授为大家系统解读前列腺癌的防治知识,帮助男性朋友科学应对“前列腺癌”这一健康威胁。接下来是分讲人张晋主任医师解答《泌尿健康100问》中29-35问。

不要让前列腺癌成为您幸福人生的“拦路虎”

瞿长宝,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河北省急救医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急救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药学会泌尿男科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杂志20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财政厅医学重点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4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荣获2020年度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前列腺癌以其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晚期死亡率高等特点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男性健康之路的主要“拦路虎”。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年均增长12.7%,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前列腺癌已成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个位于膀胱下方的腺体,一旦发生癌变,不仅威胁生命,更可能通过排尿障碍、骨痛等症状摧毁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前列腺癌又是一种“惰性癌”,若能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下面我将带您一起系统解读前列腺癌的防治知识,帮助男性朋友科学应对这一健康威胁,不让前列腺癌成为您幸福人生的“拦路虎”。

认识前列腺:男性健康的“生命腺”

前列腺位于膀胱颈下方,包绕着尿道起始部,是男性特有的生殖腺体,其形状好似一个倒置的栗子。正常的前列腺体积很小,大约20ml,但这个看似很小的器官,却承担着三大重要功能:分泌前列腺液、控制排尿、协助射精,这些功能都与泌尿生殖健康密切相关,可以说,前列腺是男性健康实实在在的“生命腺”。前列腺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就是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典型的年龄相关性疾病,50岁前发病率很低,而55岁以后发病率则陡然上升。这种年龄相关性的特点使得前列腺健康监测成为中老年男性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前列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遗传因素,若父亲或亲兄弟等直系亲属患有前列腺癌,则本人发病风险会增加2-3倍;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其次环境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是明确的危险因素。此外,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前列腺细胞增殖,也会增加癌变概率。

危险信号:前列腺癌都有哪些表现

前列腺癌早期往往没有特异性症状,所以很容易被忽视。超过半数的早期患者仅在体检时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而当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了解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可以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及早进行检查。

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非常隐匿,最常见的是排尿习惯的改变,如尿频、尿急、尿流变细等,这些症状与肿瘤增大压迫尿道有关,与良性增生的表现极为相似,因此常被患者误认为“年纪大了就该这样”。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常为无痛性的全程血尿,出血量大时甚至会有血块,这是前列腺表面异常的血管破裂所致。血尿是最直观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血尿,是身体提醒患者的重要危险信号。

前列腺癌中晚期症状因肿瘤侵犯范围扩大或者发生转移而逐渐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会阴部、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此时PSA大多明显升高,直肠指检可触及前列腺硬结。但需要注意的是,约15%的前列腺癌患者PSA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因此不能仅凭PSA正常就排除癌症可能。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类型,尤其是脊柱、骨盆、肋骨等,可以出现持续性骨痛,易诱发骨折,甚至引起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极晚期的患者还可能伴随一些全身症状,如体重短期下降超过10%、贫血、乏力等,患者体能状态急剧下降。

科学筛查:抓住早诊早治的黄金期

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如何,与诊断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局限性的早期前列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三分之一。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前列腺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科学的筛查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不二法宝。前列腺癌筛查方法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直肠指检,两者结合可显著提高早期检出率。

顾名思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特有的生物标记物,针对前列腺癌灵敏度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筛查指标,它简单易行、方便快捷,只需要抽取几毫升血液就能完成检测。正常情况下PSA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当前列腺发生癌变时,PSA会异常升高。临床将4-10ng/ml称为“灰区”,这个时候就要引起警惕。而PSA>10ng/ml时则高度怀疑癌变可能。当然,PSA灵敏度高,它也会被一些因素所干扰,比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导尿等操作都可能导致PSA轻度升高,因此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直肠指检是另一种重要的筛查手段。医生通过直肠触摸前列腺,可感知腺体大小、质地、有无硬结、中央沟是否变浅或消失,直肠活动度如何。约20%的前列腺癌患者PSA正常,但直肠指检可发现异常硬结。同时前列腺指诊还能判断直肠是否受侵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最直接证据。

介绍了筛查方法,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筛查频率了。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案为:普通风险人群(50岁以上)每年筛查一次;高危人群(有家族史、45岁以上)每年筛查一次;极高危人群(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多位直系亲属患病)从40岁开始每半年筛查一次。对于PSA升高或直肠指检异常者,需进一步行前列腺核磁及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在超声或多参数磁共振引导下,利用穿刺针经会阴或直肠穿刺取出一定量的前列腺组织来进行病理检查,从而确诊前列腺癌。穿刺后若病理提示前列腺癌,还可以进行Gleason评分,根据分数高低来评估恶性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精准治疗:个体化方案护佑生命之舟

前列腺癌已进入“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分期、分级、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最优方案。如果患者病情复杂,还会召开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由泌尿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判定病情,制定最优方案。

手术治疗是早期前列腺癌的治愈性手段,患者经过评估在没有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首选手术切除。目前前列腺癌手术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数字医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前列腺癌手术提供了新的助力。我们常规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凭借超高清3D视野和机械臂的精准操作,能更好地保留控制排尿的尿道括约肌和勃起相关的神经血管束。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短期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尿道狭窄、尿瘘等发生几率大幅降低。此外还能达到治愈目的的方法就是放疗,放疗分为外照射放疗和近距离放疗(粒子植入),它是一种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无法手术的患者。

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是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降低雄激素水平、剥夺雄激素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目前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成熟可靠,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在治疗期间,要监测PSA、睾酮及影像学的变化,注意监测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年轻患者通常更重视根治肿瘤和性功能保留,倾向选择手术或放疗;而高龄患者可能更关注生活质量,愿意接受主动监测或温和治疗。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治疗后前2年每3个月复查PSA,之后每6个月一次,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并及时干预。

预防与康复:全方位守护前列腺健康

前列腺癌目前已经按慢病管理,除了规范治疗,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康复管理同样重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不仅能降低发病风险,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几率,让患者在抗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饮食调整是重点,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摄入,增加鱼类、豆类、番茄、西兰花等食物。研究显示,每周吃3次以上番茄制品,前列腺癌风险降低20%。戒烟限酒也同样重要,烟会损伤前列腺组织血管,使前列腺癌风险增加30%。

心理调节是容易忽视的环节,前列腺癌患者常因疾病羞耻感、性功能担忧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人的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保持良好心态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长。

随访是早期发现复发的关键。前列腺癌术后或放疗后,PSA应降至极低水平(<0.1g/ml),若PSA持续升高提示肿瘤可能复发,需及时进行检查。

前列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和忽视。绝不能因为“难以启齿”而回避就诊,不能因症状轻微而延误就医,更不要因确诊癌症而丧失信心。前列腺癌是一种可防、可筛、可治的癌症。早期发现治疗,它只是您幸福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坎坷;积极应对,它绝不会成为您幸福人生的“拦路虎”。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积极态度守护健康,医患联手,让前列腺癌患者依然拥有灿烂幸福的人生。

张晋,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主任,河北省健康学会泌尿男科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性科学学会基层泌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医学会男科专业委会候任主任委员,石家庄市泌尿外科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9.什么叫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全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一种男性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群体。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前列腺增生指的是非恶性的前列腺组织生长或增生,以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在移行区(围绕尿道部分)的增生为特征。随着细胞数量的持续增加,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这一增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年龄增长缓慢发展。研究表明,男性在45周岁后发病率开始逐渐升高,60岁男性的组织学发病率高达50%-60%,70岁以上更是升至80%-90%。此外,前列腺增生还有一些相关概念。如良性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描述的是前列腺腺体体积的增大,通常继发于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指的是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的尿液流出受阻。当下尿路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大同时出现,且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时,可称为良性前列腺梗阻。下尿路症状可进一步细分为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这些术语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前列腺病”的说法。

30.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包括哪些?

前列腺增生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下尿路症状可进一步细分为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等。其中储尿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排尿期症状包括尿等待、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分叉等。有些还分为排尿后症状包括尿不尽、尿滴沥、排尿后尿道抽搐痛等。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膀胱功能受损、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肾脏损害等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前列腺大小与下尿路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不能单纯依据前列腺大小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上常用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AUA/IPSS Symptom Index)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确定治疗需求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31.如何诊断前列腺增生?

首先是患者是否存在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以及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和进展情况。其次要进行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直肠指诊,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以触摸到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初步判断前列腺的情况。同时,还会检查外生殖器,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排尿困难的疾病。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血尿等并发症。超声检查是最常规的辅助检查手段,是诊断前列腺增生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有无结节等,还可以测量残余尿量,了解膀胱的排尿功能。经直肠超声检查比经腹部超声检查更准确。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如怀疑有前列腺癌、膀胱颈挛缩等疾病时,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明确诊断。此外,尿流率检查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仪器上排尿,测量尿液流出的速度和尿量等参数,了解患者的排尿功能。医生会综合以上各项检查结果,对前列腺增生进行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2.前列腺增生的病因是什么?

前列腺增生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0岁以后,前列腺组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左右出现临床症状,60岁左右症状更为明显。

性激素水平: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男性体内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它在前列腺内经5α-还原酶作用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是刺激前列腺增生的主要物质。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平衡,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前列腺增生,那么个体患前列腺增生的风险会增加。

其他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发病风险。

33.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包括哪些?

前列腺增生需要与以下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两者都可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但前列腺癌还可能伴有血尿、骨痛(晚期发生骨转移时)等表现。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质地坚硬、有结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常升高;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发现前列腺内的异常信号;最终确诊需要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

膀胱颈挛缩:也会引起排尿困难,但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多在40-50岁左右。病因常为慢性炎症导致膀胱颈纤维组织增生、挛缩。直肠指诊前列腺体积多无明显增大,膀胱镜检查可发现膀胱颈口狭窄、僵硬,后唇抬高。

尿道狭窄:有排尿困难症状,多有尿道损伤、感染等病史。表现为渐进性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道造影可显示尿道狭窄的部位、程度和长度。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症状。常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发现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反射消失,以及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

34.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有哪些?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定期进行检查,监测症状和病情的变化。在观察等待期间,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饮酒、辛辣食物,避免久坐,夜间少饮水等,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坦索罗辛等。这类药物可以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的平滑肌,改善排尿症状,起效较快,可迅速缓解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35.前列腺增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吗?

手术治疗是前列腺增生的常见治疗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尿道插入电切镜,将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能显著改善排尿症状。

此外,各种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发展也越来越完善,利用激光的能量切除或汽化前列腺组织,如钬激光、绿激光等。激光手术具有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对于个别不能耐受手术患者,也可以考虑应用前列腺支架植入术、高能聚焦超声、微波治疗等解决问题。


读者问答:

廊坊的高先生:

前列腺增生手术后都需要注意什么?

患者出院回家后,要注意观察排尿与尿液变化,可能出现短暂尿频、尿急、尿痛或尿失禁(尤其是经尿道手术),多数会随时间缓解。若持续超过2周或加重,需就医。同时,如再次出现逐渐加重的排尿困难,要及时复查。注意尿液颜色:术后1-2周内尿液可能略带淡红色,属正常现象;若出现鲜红色血尿或伴有血块,需立即就诊。平时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2个月内禁止跑步、骑自行车、提重物(超过5kg)、性生活等,以防前列腺窝创面出血。继续保持多喝水、多吃膳食纤维的习惯,预防便秘。若出现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避免用力排便。此外患者要定期复查,以动态监测前列腺及泌尿系器官状态。